“双减”政策主要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校外的作业和培训负担,同时也要求统筹做好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据相关报道,“双减”政策实施后,由入学焦虑引发的“学前班热”得到有效扼制,幼儿园出现“大班回园潮”。
然而,家长的入学准备焦虑是否得到真正缓解?家长对孩子幼小衔接还存在哪些担忧?有哪些做法可以帮助缓解幼小衔接阶段的入学焦虑?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小衔接中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攻坚行动项目组对北京市6238位幼儿园大班家长关于入学准备的观念和行为开展了调查。
超过一半家长对孩子的入学准备存在担忧本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长(85.3%)认为孩子在上小学前需要进行入学准备。“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适应小学的生活作息”和“为小学知识学习做好准备”是家长认为最需要做的三方面准备。超过半数(56%)家长对孩子的入学准备存在担忧,担忧的问题涉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其中排在前三位的问题为: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担心孩子学习习惯不够好、担心孩子学不会拼音。可见“学习准备”是家长认为最重要也是最担忧的问题。
其实家长不必把注意力过多放在孩子的学习适应问题上,而应更多关注孩子的整体性适应。幼儿园和学校也可以加强双向联动,让家长看到真实效果以缓解焦虑。
当前,国际上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政策越来越关注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衔接问题,并突出“儿童视角”,使幼小衔接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更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不仅满足儿童知识经验的衔接,而且注重情感与社会性的衔接。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均体现了对儿童身心健康、生活能力、认知学习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视和要求。
针对家长对孩子学习过度担忧,对生活、心理和交往等方面不够重视的问题,建议幼儿园和小学在增进双向联动、加强研究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遵循两个“指导要点”的要求,促进儿童的整体性发展和良好适应,在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帮助孩子科学地进行学习准备,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与变化,切实解决家长焦虑的重点问题。
除此之外,幼儿园和小学以及社区还可以联合为幼儿及家长开展多种观摩体验活动,丰富幼儿的感知和认知,也让家长真实地看见幼儿园与小学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情况。
夏山 绘
对“双减”的观望态度导致部分家长仍盲目加大孩子负担在对“双减”政策的态度上,有84.67%的家长了解过政策内容,但只有三成家长认为“双减”有利于缓解孩子的小学入学压力;有四成多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对家庭产生的影响不确定,需要观望政策的执行情况;还有小部分家长担忧“双减”后孩子的学习能力会下降。
可见,不少家长对“双减”政策的后续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存在疑虑和不确定感。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小学一年级是否真的能做到“零起点”教学,教师是否真的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学校是否真的能完全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这些质疑和担忧,成为家长入学准备焦虑难以有效缓解的重要原因。
针对家长对“双减”持观望态度及对入学情况缺乏了解的现象,需要反思在宣传和引导的内容、方式、平台等方面,是否应更贴近家长的需求,更适宜家长接受和信服。比如针对家长不了解小学教育的情况,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对小学一年级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教学方式以及作业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介绍,配以专家解读,满足家长的好奇心和了解信息的需求。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推出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门频道或栏目,将各类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和系统介绍。另外,还可考虑通过形式多样、注重互动的社会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权威信息的传播,以影响到更多的家庭。
调查显示,八成以上(82.5%)家长表示孩子在上小学前接受过或计划接受汉字认读、汉语拼音、英语、逻辑思维、数学计算等学科类学习培训,而家长自己辅导和使用线上APP进行学习辅导,已经成为家长为孩子进行学科类入学准备的主要途径;有近一半的幼儿园大班孩子每周参与学科类学习培训的时长超过3小时,超过10%的孩子每周培训时长超过6小时。
调查还发现,家长感到自己辅导的负担更重,存在没时间、不会教、怕教错等担忧,从而对幼儿园产生更多的期待和依赖。在问到“最期待幼儿园能为孩子做的工作”时,排在首位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专注力、倾听习惯(85.41%);其次是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如拼音、计算等(48.43%);生活自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排在最后。
可见,不少家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大班就开始产生小学入学准备的担忧,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其焦虑指数会迅速提升,出现盲目加大孩子学习负担的情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做法,一般是通过学校和幼儿园向家长提供各种指导性资源,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为儿童上学做准备,并提供科学的育儿方法。建议我国可借鉴这些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幼儿园和小学为依托,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也要重视幼小衔接阶段围绕入学准备和适应进行的教育指导;既可以举办照顾到共性需求的大型讲座、发放入学准备指导手册等资料,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发展需求和水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如开设入学准备服务咨询中心、开通入学准备家长热线等,尤其加大对低学历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具体切实的帮助。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对入学准备观念和行为有显著影响调查显示,仍有四成家长没有得到过幼小衔接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在家长获取相关信息服务的渠道方面,幼儿园是首要渠道,其次为网络渠道和从其他家长那里获取。家长焦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小学情况的“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包括不了解小学的教学方式、不了解小学对一年级新生的要求等。另外,不少家长也表示“缺少了解幼小衔接的正确渠道”“信息多元,真实性存疑”“感到茫然,没有目标”“缺乏系统指导”等,这些都成为造成家长不同程度焦虑的原因。
本次调查显示,低学历家长更容易产生入学准备焦虑,更倾向于选择让孩子上学前班。参与本次调查的家长中,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下、本科、硕士及博士学历占比分别为9.8%、58.4%、25.9%和5.9%。结果显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对他们的入学准备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对孩子入学准备存在担忧的比例,比博士学历的家长高出近12个百分点,计划让孩子上学前班的比例则高出10个百分点。
其实,不论是什么学历水平的家长,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专业的宣传引导,都可以有效降低他们对孩子入学的焦虑。比如不妨在宣传引导中增加脑科学、心理学以及更多教育实践实证研究的结果,以提高科学性和说服力。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刘怡倩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学龄前学习过小学阶段知识的学生,他们后期的学习适应性反而比没有学习过小学知识的学生差”,以及学者聂娜、陈静对一年级学生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是否提前学习拼音以及提前学习的时长、频率、渠道与效果等都对后续拼音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等。加大对此类实证研究的正向宣传,有理有据地引导家长对入学准备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相信会对缓解入学焦虑产生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27日第4版 版名:家教周刊原标题:幼小有效衔接 家长不必焦虑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