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玻璃田”捕鱼花。
凌晨3点多钟,梁全 和妻子在鱼塘里撒网捕鱼苗。
梁全和妻子在分拣鱼花。
村民将鱼花挑到田边能通车的路上。
在会仙镇集市的路边摆满了待售的鱼苗。
一村民展示在“玻璃田”里捕到的大鱼。
□本报见习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黄浩森 文/摄
临桂区会仙镇同助村委沐宦头村的“鱼花产业”,已有五十余年历史,鱼苗品种多样,供应了周边数十平方公里的鱼苗市场。从正月下旬开始,一直到农历谷雨节气,这里的村民几乎每天凌晨都要下田捕鱼花,销至六塘、雁山、永福等地。
3月16日凌晨3时30分,天还是一片漆黑。记者跟着沐宦头村民小组长梁全生骑着电动车来到村边,看到村民梁全 和妻子已将捕鱼用的工具摆在了路旁。
他们挑起捕鱼工具,沿着田基走到鱼塘边。两个人将网撒到塘里,从塘的一头往另一头围赶。不一会儿工夫,就将鱼花赶进了网里。两人来到塘边,动作娴熟地将网里的鱼花倒进边上的盆里。
“今早这批鱼花大概有七八百斤,两人得来回四趟才能全部挑完。”梁全 说。夫妻两人用扁担挑起装满鱼花的大盆,到了田边能通车的路上,再把鱼按品类分拣好,装到打有氧气的桶里。
此时是凌晨4时许,田间四处不时有灯光闪烁。“有光亮的地方就有村民在捕鱼花。村民一般都是凌晨5点左右捕鱼,但有些人手少的凌晨3点就起来捕鱼了。”梁全生说,因为清早的水温比较低,鱼不太活跃,这个时候捕鱼才能减少损伤,确保鱼苗的质量。
沐宦头村水田鱼塘阡陌纵横,澄澈明亮,在朝阳和夕阳的映衬下就如一面面打磨完好的镜子,波光粼粼,将天光、山色、树影尽纳其中,“玻璃田”称号由此而来。
“近年来,沐宦头村充分挖掘,整合本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依托自然景观‘玻璃田’和传统人文民俗活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农旅融合发展,真正把村里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农户的‘金山银山’,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据统计,现今鱼苗年产量约40万尾,村民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梁全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