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安徽合肥一女子发文称,
一位好友把昵称改为“文件传输助手”,
还使用了同样的头像,
自己用了9年,
近日才发现这不是官方账号。
该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经历
该事件引发网友关注,
并冲上热搜。
9年内多次传输隐私信息
对方均未提醒
该网友在社交媒体自述称,当时因刚接触微信不熟悉功能,在其概念中一直有两个“传输助手”,但因为频繁使用,所以显示的是“最近常用”,而不是显示“微信功能”和“联系人”,因此一直未发现其中一个实为好友的账号。
直到近日,该网友发现自己所用的“文件传输助手”变成了“文件传瑜助手”,并且还发布了两条朋友圈才注意到有问题。
“这9年以上的时间,我发过各种照片,包括身份证、银行卡、手持身份证照片、房产证、家人的身份证、自拍照、自拍视频、学信网证书、学历证书等隐私信息,但没有私密照片。”该网友认为是好友改名且不告知本人故意偷窥自己的生活,其强调,在这九年中,对方也从未对其有过任何的提醒。
网友质疑
事件最新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6月,有媒体报道过“微信名不能改为文件传输助手”。网友测试后发现,相似的名字也不行,比如:文件传输肋手、文仵传输助手、微信传输助手等,且“文件传输助手”配套的微信头像也不可以换。
因此,有网友对该女子的上述言论提出质疑。
对此,该女子回复称,在微信修改规则之前,用户是可以使用同名称和头像的,所以自己才一直没有分辨出来。
图源:当事人社交账号
2月27日晚该女子发文称:目前涉事账号已被投诉封掉了,“事情目前就到此结束吧”
图源:当事人社交账号28日上午,该女子再次回应称“报警不是为了追究责任,是(为了)找到他。以后如果我名下有贷款、信用危险,我当然第一时间找这个人看是不是他干的”。
2月28日,记者尝试联系该女子,未获回应。舒城县城中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事件正在处理,同时该民警表示,他人单有身份证号码不容易进行贷款等违法行为。
腾讯官方客服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确实存在个人伪装的情况,建议在腾讯卫士小程序上进行举报,若工作人员核实到该账号确实存在违规的情况,会对涉事账号进行处置。客服人员提到,微信的头像和名字是可以自行设置的,有可能被有心之人钻了漏洞,将会对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反馈。
网友评论
该事件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不少网友表示“谁看了不后怕”“还好一直都是给小号发”
但也有很多网友质疑博主
“自导自演”
律师解读:
“就算是好玩,也是违法的”
此类将名字改为与微信功能相似的名字,以及修改相似头像的行为是否涉及触犯法律?就此事,潮新闻记者采访浙江伦和律师事务所的王逸芸律师。
“就算是为了好玩,其实也是违法的。”王逸芸认为,此类将名字改为“文件传输(瑜)助手”,以及修改相似头像的行为可能是出于“好玩”的目的,但也可能是好奇窥探他人隐私甚至是窃取他人信息。“无论其出于何种目的,都具有误导性,会致使当事人误以为其个人账号为腾讯官方功能,侵害了当事人的权益,其就算未将当事人隐私泄露也是违法的,且放任不提醒持续窥探的行为更是加重了其侵权行为。”
王逸芸指出,若是这个过程中泄露当事人隐私或者利用当事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行为,致使当事人的隐私受损、财产损失甚至更严重的权益受损,那么其行为涉及刑事犯罪,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经营罪等。“当事人在遇到该类事件时可通过向网信部门投诉、举报等方式对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进行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生态。也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若是涉及个人隐私泄露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则可以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针对健康使用网络的规定,其中明文规定了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使用的规范。”王逸芸介绍,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第八条第六款、第七款:“互联网用户注册、使用账号信息,不得有下列情形:(六)以损害公共利益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为目的,故意夹带二维码、网址、邮箱、联系方式等,或者使用同音、谐音、相近的文字、数字、符号和字母等;(七)含有名不副实、夸大其词等可能使公众受骗或者产生误解的内容。”
记者尝试修改微信名称,显示操作不了。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腾讯已经不允许更改微信名称为‘文件传输助手’了。”王逸芸表示,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在该类事件中,平台承担了监管义务,平台在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冒用组织机构、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注册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而在用户账号使用过程中,平台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便捷的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用户和公众投诉举报;平台应当建立账号信息动态核验制度,适时核验存量账号信息,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应当暂停提供服务并通知用户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应当终止提供服务。
“微信的官方文件传输助手是系统内置的功能,不会以普通账号形式出现。在搜索时,务必确认账号的真实性。一个小技巧是:官方助手不会有朋友圈动态或响应消息。”最后,王逸芸强调,在使用任何社交媒体或通讯工具时,都要保持警惕,特别是对待那些未经验证的功能或账号。“也要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不要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存储或传输高度敏感的信息。”
潮新闻 记者 于瓅
部分内容综合自澎湃新闻、新闻坊、红星新闻、当事人社交帐号、@梧桐Video、九派新闻、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