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工业“僵尸企业”要善用市场之手
□徐莹波
近期,来自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关于清理“僵尸企业”的声音格外频繁。密集的声音正在传递出强劲信号——— “僵尸企业”大限已至。
“僵尸企业”的成因复杂,其占用各类资源却不产生与之匹配的效益,企业有名无实;一些“僵尸”国企长期靠政府财政“输血”或银行借贷维持生存,耗费大量资金,导致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大大降低。同时,由于“僵尸企业”大多是传统国企,牵涉众多职工及其家属,牵一发而动全身。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地方政府只能继续“输血”,给予企业补贴。这就导致“僵尸企业”陷入“死不了、活不好”的怪圈,不仅拖累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更占用大量经济资源,延缓改革的推进。
近年来,桂林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创新政策,稳步推进市属国有非工业困难企业职工安置,有序清退一批“僵尸企业”,既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
现在,我市又启动工业“僵尸企业”的清理工作。与非工业“僵尸企业”不同的是,工业“僵尸企业”往往还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如土地、厂房、办公场所等。同时,这些企业的债务规模却更大,职工数量更多,清理难度更大。清理工业“僵尸企业”,也就更加考验决策者的政治智慧。
据了解,与国有企业相比,在民营企业中“僵尸企业”数量极少,其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如出现长期利润低下或亏损时,企业会自行减产、关停,退出市场。这充分说明,市场化是破解“僵尸企业”的根本途径。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新趋势。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正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因此,我市在推进工业“僵尸企业”清退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要巧用市场之手,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更多地起作用,用市场方式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工业“僵尸企业”的剩余资产,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要与国企改革同步进行,把清理“僵尸企业”纳入到改革的框架中,放在桂林工业转型升级的责任使命里,才能盘活社会优质资源,促进经济健康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