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img.guilinlife.com/?url=https%3A%2F%2Ff.glshimg.com%2Fimage%2F2025%2F0210%2Ff8db3296b4112ac6d39febcd4dd9aa9a.jpg%21shw-800.800)
对于黄远利这样的蓝盔战士而言,他们为和平而来,希望世界没有炮火硝烟。
![](https://nimg.guilinlife.com/?url=https%3A%2F%2Ff.glshimg.com%2Fimage%2F2025%2F0210%2Fe6e3e96507acf7479439e44196e329b1.jpg%21shw-800.800)
2024年7月1日,黄远利所在维和部队多功能工兵分队重温入党誓词。
![](https://nimg.guilinlife.com/?url=https%3A%2F%2Ff.glshimg.com%2Fimage%2F2025%2F0210%2Fd49560f939571d0d450ee770156d7f1e.jpg%21shw-800.800)
黄远利在中文课堂上指导当地中学生写中文。
![](https://nimg.guilinlife.com/?url=https%3A%2F%2Ff.glshimg.com%2Fimage%2F2025%2F0210%2F464641bcd2dca27880ad61ab8f644fb7.jpg%21shw-800.800)
加纳维和部队友军热情地与黄远利(右)及战友交换臂章并合影留念。
![](https://nimg.guilinlife.com/?url=https%3A%2F%2Ff.glshimg.com%2Fimage%2F2025%2F0210%2Fa5f5637872032a8aa414a47fa7e3f7a0.jpg%21shw-800.800)
维和部队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连的战士在废墟中标识未爆物。
□本报记者 陈静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离家万里,只为践行一个共同的使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跨越山海,时刻肩负着守卫和平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蓝盔”。
33年前,中国军队首次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400人的维和工程兵大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派遣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直到今天,“中国蓝盔”依旧在南苏丹、黎巴嫩、刚果(金)等很多国家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履行使命。33年来,火线旁、密林中、废墟上,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中国维和军人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身影……“中国蓝盔”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忠诚履行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大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坚定的中国力量。
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中国第22批赴黎维和部队多功能工兵分队中的桂林恭城小伙黄远利。今年1月从黎巴嫩回国的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国外的经历和感受:“过去的一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给自己的绿色军旅生涯点缀上了一抹‘和平蓝’。新的一年,我希望世界少些炮火硝烟,多些欢声笑语,同时也希望能多点时间陪伴家人。”
桂林小伙如愿成为维和战士
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字母“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蓝盔部队在旁人眼里看起来帅气十足,背后的艰辛常人却难以想象。黄远利向记者讲述了他加入维和部队的不易。
“能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军人的形象,这样的经历值得我自豪一辈子。”黄远利说,加入蓝盔部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第一年因为外出学习而错过了报名,让黄远利懊恼了许久。“这样的机会不是每年都有,而且报上名还要经过层层筛选,真的不容易。”
2023年,得知又有机会报名参加黎巴嫩维和部队,黄远利激动得第一时间报了名。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选择一开始就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我妈不想让我去,觉得那些地方都有战乱,太危险。”黄远利说,当时他的二宝刚出生2个多月,这让一直很支持他的妻子也犯了难。
一边是家庭,一边是梦想,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如果选得上,能通过集训就去,不行我就放弃,以后也不报名了。”或许是看到他的坚持,家里人松了口。
几经筛选,基层经验丰富的黄远利最终从几千人中脱颖而出。“几千人里面选了8个人,其中两个人备选,实际上只有6个人能真正出国。”黄远利说。
“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白加黑、五加二”是维和部队行前训练的生动写照,除了随时进行演练外,工兵、运输、医疗各分队还在周末和夜间进行战术动作训练。当时34岁的黄远利是集训队里年龄最大的,想要通过集训中的维和理论基础、维和英语、军事体能五项等项目考核并不占优势。而他们所负责的警卫任务对形象要求很高,站军姿,踢正步,每天练六七个小时是常态。为了圆自己的维和梦,黄远利咬牙坚持。当家人和朋友劝他“实在太苦,要不放弃吧”“黎巴嫩现在战火纷飞,那么危险没必要去冒险了”……黄远利听了有些生气地说:“作为军人,有机会就应该上战场,否则人生就会留下遗憾。”
2023年12月完成集训后,黄远利与战友们所在的第22批赴黎维和部队多功能工兵分队180人从云南昆明包机飞往黎巴嫩南部边境,接替正在那里执行任务的第21批维和部队,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
在黎巴嫩,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刚到黎巴嫩的情景就让黄远利印象深刻。舱门打开走下飞机的一瞬间,一股巨大的热浪扑面而来。刚上汽车,所有队员就被要求穿上防弹背心并戴上钢盔。这一刻让黄远利感受到了紧张的氛围。从机场到营地的一路上,被炸得满目疮痍的城市,墙壁上清晰可见的弹孔,不时出现的持枪武装人员……让第一次来到这个国家的黄远利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在黎巴嫩期间,黄远利所在的维和部队多功能工兵分队驻扎在黎巴嫩南部边境辛尼亚村,在附近边境线上担负扫雷排爆、蓝线栽桩、工程建设与维护、卫生防疫、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
从到那里的第一天起,爆炸声、警报声和枪炮声始终不绝于耳。黄远利是警卫班班长,他所在的警卫班一共有8人,主要负责外勤任务和营区的警戒安全。每次出任务都要穿戴防弹衣、头盔再加荷枪实弹。在日常的警卫中,他们不时能近距离感受到战火硝烟,炮声时常打破深夜的宁静,夜间更有不明无人机在营区外围盘旋。黄远利说,如今回想起来,用“枕戈待旦”形容那段日子一点也不为过。
“现在回到国内,听到那种闷闷的巨响心里还是会不禁一紧。”黄远利向记者提起在黎巴嫩期间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遭遇——
2024年9月19日下午,他所在的工兵分队在组织体能训练时,突然接收到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的安全预警信息。分队立即启动防空袭预案,营区转入三级防护,人员按要求迅速进入掩体做好防护措施。随着几声刺耳的爆炸声响起,黄远利他们从作战值班室营区周边的监控显示器上看到,位于2号高塔右侧的山坡上瞬间腾起几朵蘑菇云,强大的冲击波使得营区的移动板房、门窗都在晃动。等到爆炸过后,他们才发现此次爆炸点距离营区仅700多米,导致营区门被震裂、玻璃震碎,部分航弹残片落到营区,手臂般粗的树枝被打断,路面被砸起多个深坑。
“幸好及时进入掩体,要不很有可能出现人员受伤的情况。”回忆当时的场景,黄远利仍有些后怕。
随后当地局势日益紧张。9月23日凌晨4点多,正在负责夜间哨兵任务的黄远利听到有车辆从营区附近经过,在离哨位大约100米的位置发射火箭弹。“这样的情况特别危险。这意味着对方的战斗机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并进行轰炸。”随后,进入加强型观察哨的黄远利在哨位上听到了100多发火箭弹的爆炸声。
“外面十几个小时炮火不断,我们只能留在掩体里,外面的爆炸声一直在响……”9月26日,因当地局势持续升级,工兵分队经常处于三级警戒状态,所有人一直在掩体和地下室里不能出去。受战争影响,补给线也被切断了,他们只能用仅存的物资救急。早上炒方便面,中午是米饭和一个菜,晚上是“老干妈”炒方便面或是炒饭。像这样的伙食一直持续到黄远利回国。“吃了快3个月的方便面,真的是看到都有点怕了,可营区里没有一个人抱怨。”
最难受的是,因为接连轰炸,黎巴嫩境内的手机信号非常不好,在掩体里信号更是微弱。因为战乱,原来的电话卡销售商已经逃难去了,战士们的手机卡因为没有信号也没法换卡,很多人都与家里联系不上。“因为新闻报道黎巴嫩局势越来越紧张,如果联系不上,家里人会更加担心。”黄远利回忆,那段时间他变得特别容易满足,一个睡得稍微安稳一些的觉,或是能成功发出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就觉得很幸福了。
战乱中,他感受到维护和平的使命重大
战火、饥饿、流离失所……到黎巴嫩以后,“难民”这个原本只是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词语让黄远利有了更多真切的感受。
从紧急救治、义诊到捐赠药品,黄远利所在工兵分队官兵力所能及地向当地民众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援助。“因为当地医疗条件很差,再加上战事连连,很多难民都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看到有中国医疗队,不少难民会到营区求助。”一个前来求助的难民让他印象深刻:这是一个长得像洋娃娃般的小女孩,因为手部畸形没有及时做手术,导致一只手臂几乎失去功能。这一幕让作为两个孩子父亲的黄远利很是心疼:“如果是在中国,在孩子小的时候做一个小手术就能解决问题。可在这个战乱国家,孩子却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在出营区执行任务时,黄远利他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年幼的孩子在拍打过往车辆的车窗索要食物。望着车窗外那些瘦削的脸庞,黄远利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国内,孩子们都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他们或许在幼儿园玩乐着,或许躺在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里。而这些儿童却只能每天在路上往返奔波乞讨食物,这都是战乱带来的结果。
在黎巴嫩最让黄远利有成就感的就是他们为当地师生带去的中文课堂。“教室里满满的都是人,大家都是那么热情,迫切地想要与我们交流。”黄远利说,分队每周会去黎巴嫩的学校上一次中文课,还会为学校送去桌椅和体育用品。因为不少校舍不同程度地受损,他们还会翻新校舍、更换水龙头,并为有需要的学校建了发电机房。
让黄远利感叹的还有中国维和部队受欢迎的程度。他们每次外出执行任务,外国友军和当地民众都会向中国维和部队士兵竖起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你好!China good!”就连路过友军部队或是与他们交流时,经常有外国军人拦下他,要交换臂章并合影。那一刻,不同肤色的维和战士站在一起,笑容灿烂,手中紧握着象征荣誉与使命的臂章,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无论来自何方,为了和平,我们将并肩作战,永不退缩。
中国维和部队营地入口的白墙上写着五个大字:为和平而来。黄远利说,这就是“中国蓝盔”战士的初心和使命。在黎巴嫩,他看到当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让他十分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是强大繁荣的祖国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和安全。
“踏上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和平’的含义。”黄远利说,“在维和前线坚守,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深深感受到这正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愿终有一天,所有的难民不再受战乱之苦,能在挚爱的家园迎来美好的新生活。”
(本版配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