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编“粑粑挂”。
阿嫂们一起捏粑粑果。
阿嫂们围在一起打糍粑。
加入粑粑果的苗家油茶。
□本报记者何月 秦丽云 李忠波
通讯员潘志祥 兰立奎 文/摄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的年味也越来越浓。走进马堤乡张家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制作粑粑果,迎接新年的到来。粑粑果是当地苗家油茶不可或缺的特色配料,也是走亲访友的特色年货之一。每年冬至前后,当地苗族群众便开始忙着制作粑粑果,用于春节期间接待前来走访拜年的亲朋好友。
近日,记者来到张家村,体验与苗族阿嫂们一同制作粑粑果。首先,将浸泡一夜的糯米倒入甑子放到锅炉上蒸制,蒸糯米的空闲里,阿嫂们用竹竿搭好一个长长的竹架,又拿出一把把糯米秆。牙签粗细的糯米秆20根为一组,顶端聚合揉搓成一个圈,这便是用来挂粑粑果的“粑粑挂”。
糯米蒸好后,阿嫂们将其倒入木槽中准备舂打。记者注意到舂米的工具是较细的木棍,这与其他地方的木槌有着区别。
“你别看这棍子不起眼,已经用了几十年了。”阿嫂杨芬说。张家村家家户户都做粑粑果,这种用楠木制成的木棍,轻巧耐用,几乎人手一根。“我们村主要是女性参与制作粑粑果,因此舂打的工具也没那么笨重。”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阿嫂们围成半圈,谁舂累了,就替换补上。就这么舂了大约半个小时,糯米已成细腻的糍粑。把糍粑端进屋里,阿嫂们将“粑粑挂”套进竹架,拿起小板凳排排坐在竹架下,亲亲热热开启了粑粑果的制作。
新打好的糍粑沾手,阿嫂们却有妙招,将蜂蜡和蛋黄混合而成的蜡蜜加热成油状,均匀涂抹在手上,这样就不怕糍粑粘连了。只见阿嫂们从桶里揪一团糍粑出来,又掐成花生米大小的剂子,手指轻轻揉搓成小条,再沾在“粑粑挂”的糯米秆上,整理成圆球形。
“一般我们一根糯米秆上6个粑粑果为一组,一组一组地做,寓意‘六六大顺’。”杨芬说。阿嫂们先做两组原色的粑粑果,尔后又端来用土人参染成粉色的糍粑,与原色粑粑果交错制作。
“高高兴兴捏粑果,拿给媳妇回外家,我叫亲家莫嫌弃,炒点粑果配米花……”捏粑粑果期间,阿嫂们用苗语唱起了歌。午后的阳光灿烂,透过窗户打在阿嫂们的笑颜上,在悠扬的歌声中,一串串粉白相间的粑粑果在阿嫂们的指间成型。这一刻,岁月格外静好。
“我小时候就跟着妈妈做粑粑果,如今每年过年前,也和姐妹们一起做粑粑果,以后家里小孩长大了,也会参与进来。粑粑果制作虽然简单,但却是联系家庭、邻里感情的珍贵纽带,值得我们传承延续下去。”杨芬告诉记者。苗家粑粑果,不仅丰富了苗家人的饮食文化,更促进了亲朋邻里间的情谊。简单的制作工艺里面,蕴含着张家村苗家儿女的劳动智慧和生活情趣。
“粑粑果做完,可以直接油炸配油茶,不过我们更习惯放在阁楼上风干,这样可以保存很久,春节期间随取随用。”杨芬说。记者抚摸一些早些时候完成的粑粑果,已经完全干硬。
“劳动一下午,不喝碗油茶说不过去。”杨芬说着来到炉边打起了油茶。将油、盐、生姜、茶叶倒入锅内同炒,待油冒烟,加入少许清水煮沸,用木槌将茶舂碎,再添水用文火煮。另一位阿嫂则在碗中一一添加玉米、花生、米花、粑粑果,等茶水煮好,往碗里舀茶。沸茶一冲,茶香味、米香味齐齐涌了出来。黄茶、绿葱、白米、红果,小小的茶碗里,五彩聚齐。喝一口茶,心悦神怡。
杨芬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粑粑果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一些村民借助网络短视频平台,尝试将这些苗家年货和村里的优质农产品带进直播间,让特色年货成为“网红”。粑粑果作为当地的特色美食,也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马堤乡张家村的粑粑果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欢乐和团圆,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小的粑粑果,串起了苗寨同胞的幸福生活,也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