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思蒴(中)与同事在村民家中了解板鸭加工制作情况。
□本报记者黄敏 文/摄
1月16日清晨7时许,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桂林银行工作人员覃思蒴已踏上从临桂区碧园香樟林小区前往会仙镇的路途。这段约50分钟的车程,是她开启一天忙碌的前奏。
抵达桂林银行会仙商贸城小微支行后,她和同事们首先打扫干净厅堂卫生,接着一场凝聚团队力量的晨会拉开帷幕。在晨会上,身为小微支行行长的覃思蒴会与同事们梳理当天工作重点,根据业务需求与客户预约情况精准布置任务。
“我们小微支行的服务范围覆盖会仙镇约2.5万常住人口,不仅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还提供村民需要的各种非金融服务。”覃思蒴告诉记者,共有16个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散布在会仙镇各村,成为连接银行与乡村的纽带,使银行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无论是传统金融业务,还是各类创新金融服务、非金融服务,都在这些村子稳步推进。
晨会结束后,覃思蒴便和一名同事一起赶往会仙镇山尾村委旧村。
“板鸭是旧村村民逢年过节的传统美食,它的制作工艺源自清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旧村人制作售卖板鸭。到现在,每到农历十月底,村里40多户人家便纷纷忙碌起来,家家户户都制作板鸭。”路上,覃思蒴向记者介绍。2024年12月28日,会仙镇政府与桂林银行共同举办了会仙板鸭美食圩暨“玻璃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交流大会,以板鸭为媒,以圩日为载体,政银企三方联合共促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当天活动共吸引了区内外游客、市民群众近2万人参加。
“一会儿我们要去的是旧村村民白法意家。去年11月,我们向他提供了15万元贷款,帮助他扩大板鸭制作规模。”说话间到达了目的地。白法意见到覃思蒴一行人,立刻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屋内。屋内弥漫着板鸭特有的香味,一排排制作好的板鸭整齐地悬挂在架子上,金黄诱人,令人垂涎。
“白大哥,最近是不是特别忙?”“忙呀!你们看,还有这些鸭子等着要处理!”“目前销售情况怎么样?”“多亏了你们的支持。从去年11月到目前,我们已经销售了大约1万只板鸭,价格在50—60元/只之间。板鸭节期间,很多顾客慕名而来,我们卖了2.5万元!”白大哥高兴地向大家介绍。听到这些,覃思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吗?”“我打算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今年争取制作并销售3万只板鸭。”白大哥满怀信心地说,“我相信,随着我们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这个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那我们等您的好消息。过程中有任何需求都可以联系我们。”
结束了对白法意的回访,覃思蒴一行又匆匆赶往下一站——会仙镇四益村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这里正在开展“春节送福”活动。
服务点内,福字、对联、红包等节日物品琳琅满目,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踏入服务点,一阵欢声笑语扑面而来。村民们围聚在一起,有的在挑选心仪的福字,有的则在仔细欣赏一副副寓意吉祥的对联,讨论着哪一副更合心意。看到这热闹的场景,覃思蒴一行也不禁被感染,迅速融入其中,为村民送上满是祝福的福袋。
在活动现场,除了发放节日礼品,覃思蒴一行还为村民提供金融咨询服务,解答他们在理财、贷款等方面的疑惑。对于有业务需求的村民,他们也现场利用机具办理,让村民在感受节日温暖的同时,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临近中午,送福活动告一段落,覃思蒴一行回到了小微支行。“下午我们还要接着下乡,去了解一下其他客户的情况,看看他们目前有什么困难和需求。”覃思蒴笑着说,“这就是我们平时的日常工作,会仙镇的每个村都有桂林银行小伙伴的足迹。”
覃思蒴说,在调到会仙商贸城小微支行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和小伙伴们穿行于乡间小道,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业务;也曾翻山越岭,为深山里的贷款户送上金融服务。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覃思蒴和同事们通过深入调研,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非金融支持。以大米产业为例,他们通过政银企三方合作,协助农户与龙头企业力源粮油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品牌打造,将“会仙湿地大米”成功推向市场。在板鸭产业方面,他们引入桂柳集团,结合当地传统的板鸭制作技艺,打造出“桂柳会仙板鸭”品牌,借助板鸭节等活动,让这一地方美食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看到会仙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很开心。”展望2025年,覃思蒴满怀期待,“希望我们小微支行能够继续发展壮大,为更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非金融服务;希望借助小网点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帮助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进入城市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尝到会仙镇的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户的收入。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文旅活动,吸引城市游客领略乡村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促进城乡资源共享、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