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乡“乡村夜话”共话美好生活。刘泽良摄
“村庄的环境卫生靠我们大家共同维护,要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希望在传统节日里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建议新建水渠,满足农田灌溉用水需要”……群众你一嘴我一嘴,“乡村夜话”热闹开场。
今年以来,金宝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议事方式,充分利用夜间、农闲时间,广泛开展“乡村夜话+”活动。干部群众“同点一盏灯,同坐一条凳,同围一张桌,同谈一席话”,就当前重点工作、移风易俗、产业发展等畅所欲言,共商村庄发展大计,共绘乡村发展前景。
金宝乡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厚植文明新风”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刘泽良摄
家门口的“宣传大喇叭”,把理论政策传入百姓家。依托“乡村夜话”模式,金宝乡组织乡、村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与群众围坐在一起“说故事”“讲案例”,用当地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的“本土话”,以带学领学的方式,把党的理论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如乡青年宣讲员抓住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点,以“乡村夜话”形式,通过以案释法、互动答题等形式围绕“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等重点内容展开讲解,并聚焦“文明婚俗”“拒绝高额彩礼”“厚养薄葬”等热点问题进行现场剖析,引导大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摒弃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和自觉实践者。
家门口的“民意收集箱”,用心为群众办好实事。将“话筒”递给群众,问需群众、问计群众,广泛收集民情民意。“门楼河背水坝的农作物灌溉困难,尤其到了干旱少雨的时候,希望修建一条灌溉水渠.....”在一次“乡村夜话”活动中,门楼村村民提出新增一条灌溉水渠。金宝乡党委、政府在了解到该信息后,将此事列为乡村振兴项目,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从灯盏湾大路面至桥崽脚、从门楼水轮泵至小车垌水渠的修建,为附近49户195名村民群众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金宝乡邀请邓荫伟教授开展笋王争霸赛。王董摄
环境差,群众抱怨。如何改变农村人居环境,大利村进行了“乡村夜话”,听从村民建议,开展环境整治和提升行动。大利村成立一支公益岗为主体、志愿者为补充的“和美乡村”服务队。这支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道路和公共区域清理和为村民家庭卫生进行“赋分”。村民每季度评积分可到村“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大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梁天德说:“通过积分制度激励作用,全村卫生环境焕然一新。”
“我们太喜欢‘乡村夜话’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揪心事、烦心事说出来,大家同意了,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一位参加夜话的群众高兴地夸赞。
家门口的“智慧共享区”,点燃特色产业发展“新引擎”。金宝乡为了充分发挥麻竹笋种植的优势,积极挖掘辖区内各麻竹笋“乡土人才”,致力于搭建一个共享共进的学习交流平台,将金宝乡麻竹笋产业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下一步发展进行谋划。今年年初,大水田村利用“乡村夜话”的模式,将金宝乡麻竹笋种植户集聚一堂,围绕“麻竹笋产业”将好的想法和发展思路说出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乡村夜话’为大家伙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要是能开展一些农技培训就更好了,不断充实农业知识、学好种植技术,大家伙儿一起把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麻竹笋种植户陈仕明说。
金宝乡党委、政府在了解到群众的需要后,主动邀请“广西科技特派员”邓荫伟、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王健、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专家20余人,开展农技培训活动16次,外出学习考察产业发展8次,让村民学到更多农技知识,不仅富了“脑袋”更富了“口袋”,有效培育种养殖、农村电商、旅游优质人才35名。
自活动开展以来,金宝乡收集掌握民情30余件,听取群众建议13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余个,为群众办理民生实事8件。“乡村夜话”让党员干部用心在基层、用情在基层、实干在基层,搭起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让乡村展现新变化、新风貌,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讯员:于婷、张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