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虾被注胶”一眼假,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信了?

来源: 央视三农 2024-08-24 08:33:41 我来说说 阅读

  一则“皮皮虾注胶”的网络视频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该视频最终被证实是某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而编造的谣言。

  近年来,在“人人都可自媒体”的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知识掌握不足、监管与追责体系不完善等各方面因素交织,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形成了难以预测、难以控制的发酵效应。大众会不自觉地为谣言贡献“流量”,以“宁可信其有”的想法一键转发出去,发酵反应的进程更加迅捷。

  针对谣言,很多权威媒体和平台定期辟谣、科普。但辟谣讯息的关注度与传播广度,却远赶不上谣言,正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一些特别关系到民生的食品安全领域,有时候辟谣反而会起到反作用,造成的社会影响更大。如有些网友称“家里老人当年抢的盐吃了好几年”“喝纯净水导致软骨病”……还有“3D打印大米”“人工合成鸡蛋”等不符合商业经营逻辑的谣言同样肆虐甚广,蔬菜、鸡蛋、饮用水等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各类食品,都成了这些谣言的主角。因此,我们必须要健全一套能够快速反应、及时给消费者信心和正确信息的机制,来应对层出不穷的涉食品安全谣言。

  看清谣言背后的利益驱动吸引流量固然是一个显性的理由。自媒体的兴起,其内容的产生有着迎合大众心理的因素。但不难发现,这些谣言得以快速传播的背后,也有着资本商业的低劣手段,比如造谣某国产食品是“科技与狠活”,而进口的同类商品更安全,帖子、短视频到处分发。这种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手段,不仅在农产品领域,在其他很多行业也有着不少案例,许多企业、经营者深受其害。针对这种编造谣言的行为,要在法律制裁与道德约束上不断下功夫、补短板,及时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各行业的安全标准,监督、督促相关企业、经营者遵纪守法,服从监管。在不断完善的机制下,越来越多的食品经营企业也会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与企业发展及社会形象的良性互动关系。

  为什么容易相信谣言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还是不够充分。对于什么是食品安全,怎样的标准是安全,市场上的食品安全是如何得到保障的等等问题,公众缺乏相关信息获取渠道。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如果不补上这一课,这些谣言的影响是会不断叠加的。政府、媒体和品牌代言明星等公众人物,以及食品安全专家、食品生产企业等应当善尽责任,积极开展、参与食品安全科普活动,通过生活实例、食品安全事件剖析、生产过程公开直播等形式,提升社会食品安全知识储备和安全意识,构建起科学、理性的食品安全观。

  构建食品安全共同体食品涉及生产、经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多个社会群体参与其中,这些群体在不同食品的不同环节中,扮演着经营者与消费者等不同的角色。从宏观看,每个社会个体、群体都是食品安全的共同受益者,也应当共同参与构建食品安全共同体。从这个角度说,新媒体、自媒体也都是食品安全共同体的有效参与者。食品安全事关人人,政府有力监管、媒体有效监督、社会有序参与,才能共同打造安全健康的食品经营消费环境,让“注胶”的谣言传不出去,“皮”不起来。

  撰稿 |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张秀梅

  图片来源丨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雷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