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生晒图:孩子们体内取出这些东西!排名第一竟是它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7-02 09:41:43 我来说说 阅读

大大小小的硬币、纽扣,花花绿绿的发卡,各式各样的小玩具、小挂件,棒棒糖的棒棒,甚至还有挖耳勺、钉子、铁丝、电池……

很难想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玩意儿,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化身为“健康刺客”,通过嘴巴、鼻孔、耳道,误入孩子们的身体里。

一经发生,免不了担惊受怕。急急忙忙赶到医院,一番检查操作,评估病情。运气好的或许能自行排出,或是内镜下取出,但若是异物的形状、性质、大小,卡住的位置不太“友好”,甚至可能造成窒息、穿孔、感染……给孩子带来致命风险。

手术取出耳道异物/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暑假来了,时常与各类异物“交战”的医生们也给广大家长提个醒,务必收好家里易被孩子误食的小物件、危险品,加强看护。万一危险发生,也要学会应急处置方法,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5岁男孩好奇心作怪

将积木玩具零件塞进鼻孔

在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小朋友的一些行为常常让大人摸不着头脑。

前不久,一名5岁男孩由于鼻腔内塞进异物后无法取出,被家长匆忙带到浙江省中医院夜间急诊。异物嵌入的位置较深,但幸好没有阻塞气道,接诊的耳鼻喉科李斌医生最终通过鼻内镜,在男孩鼻腔内取出了两个塑料积木玩具零件——一个小方块儿,还有一个小人儿。

当李斌问及“为什么要把玩具塞进鼻孔里”,男孩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开始想试试,发现抠不出来了,所以又放了个‘消防员’进去,想让他帮我把里面的东西抓出来。”

李斌医生介绍,耳鼻喉科夜间急诊中,约有1/2~2/3与异物有关。除了平日里常见的鱼刺、骨头等异物卡喉,每到暑假期间,鼻腔异物、耳道异物的接诊量会明显上升,较日常增长约两至三成,来就诊的大都是3~6岁的儿童,甚至有的还是“熟客”。

他曾接诊过一名热衷于往耳朵里塞橡皮泥的4岁小朋友。“第一次因为卡得比较浅,很容易就取出来了,第二次又遇到他,也给他取出来了,第三次卡得位置太深,小朋友又哭闹,没法配合,最后在静脉麻醉手术下才取出来。有时候孩子年纪小,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家长除了加强引导和教育,还是要多加注意,预防意外的发生。”


这些千奇百怪的小物件

都曾误入过孩子们的身体里

下面这张照片,摄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后简称“浙大儿院”)儿童内镜中心。照片中所有的小物件,都是这里的医生从孩子们的消化道中取出的。

浙大儿院儿童内镜中心取出的部分消化道异物/受访者供图

浙大儿院儿童内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组长江米足教授表示,儿童误吞、误吸异物事件经常发生,尤其是在节假日更容易出现。仅浙大儿院儿童内镜中心每年接诊的儿童消化道异物就有三四百例,呼吸道异物约六七十例,此外还有不少孩子由于病情紧急,异物需要急诊处理。

其中,呼吸道异物以婴幼儿最为多见,多是在进食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等时发生呛咳导致的。更为千奇百怪的是消化道异物。江米足主任介绍,依据异物的形状、性质,消化道异物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钝性异物,如硬币、纽扣;尖锐异物,常见的有枣核、螺丝钉、针、张开的别针、牙签等;电池异物,其中纽扣电池最常见;磁性异物:如磁珠、磁棒;长形异物,如棒棒糖棒、挖耳勺、发卡等,还有除以上之外的其他异物如果核、毛发等。

被孩子误吞的硬币/受访者供图

卡在孩子食管里的纽扣电池/受访者供图

“其中最常见的是硬币,大约能占到食管异物的三分之二,不过这些年随着人们支付习惯的改变,硬币在各类异物中的占比略有下降趋势。另外常见的还有纽扣电池、玩具零件、磁性异物、别针、螺丝钉、弹珠、食物骨头、食团、毛发等,其中纽扣电池、磁性异物等高危消化道异物近年来的发生率明显增多,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江米足主任表示,纽扣电池被误吞后,嵌顿在消化道会形成局部电流,电池中的腐蚀性物质逐渐渗漏,会腐蚀损伤消化道黏膜,特别是嵌顿在食管时可引起穿孔。而磁性异物,比如曾风靡一时的磁性玩具“巴克球”,虽然单独误吞一个时风险较低,但如果一次吞入多个,或一个磁性异物合并其他金属异物时,就极有可能在胃肠道不同部位因互相吸附,造成多处消化道穿孔或梗阻。

同样危险性极高的还有尖锐异物,临床上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都因它而起。浙大儿院曾遇到一名3岁的小女孩,因胸闷、气急就诊,经多学科会诊,最终由心胸外科医生开展急诊手术,从孩子心包里取出了一段长约1.5厘米的细细的金属丝,患儿转危为安。

“很有可能是食物包装上的金属丝,随食物一起吞下去后,金属丝刺穿了食管壁,游动并损伤了孩子的心脏包膜。”江米足主任解释道。


如何紧急处理?

这些坑千万别踩

孩子误吸、误吞异物后,家长的应急处置很关键。

江米足主任建议,每位家长都要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对于1岁以上的幼儿及儿童,如果孩子由于呼吸道异物引发窒息,家长应站在患儿身后,用两手臂环绕其腰部;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患儿剑突下和脐部的中点位置;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患儿的腹部;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他特别提醒,通过这一急救操作,看到异物排出,孩子呼吸情况好转后,仍建议送医。

对于消化道异物,不少人认为,应该第一时间催吐,或是用土方法,再吃点别的东西把它“顺下去”。对此,江米足主任指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马上送医,由医生检查评估后进行规范处置,不建议给孩子吃任何东西。除非是误服了强酸、强碱类的危险化学物质,可以即刻给孩子服用牛奶或蛋清后马上送医,不要催吐或洗胃,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消化道损伤。

“假期里各种儿童意外高发,家长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家里的各种小物件要放好。小朋友的辨识能力有限,一些危险化学品不要放在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也不要装在饮料瓶里;尽量不要给孩子买带有磁性的益智类玩具;电动类玩具,尽量不要买孩子能拆装的电池款的,或者把电池盒封口封好;3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喂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吃红枣要去核,因为枣核的两头很尖,也曾因为儿童误吞引发过很多深刻的教训。小朋友的意外,很多情况都是意想不到的,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提高警惕。”江米足主任提醒道。

有关消化道异物,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制订了《中国儿童消化道异物诊断、管理和内镜处理专家共识》,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2022第5期上,家长朋友和医务人员可了解相关内容。

潮新闻 记者 隋雪 蒋升 通讯员 祝姚玲 陈岩明

责任编辑:李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