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社区的居民、志愿者们在小年夜团圆饭活动上开心举杯,共迎新春到来。 记者韦莎妮娜 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王亚东
2月3日,是民间俗称的“小年夜”。这天的午餐时间,在七星区东江街道漓江社区里,78岁的上海老人周森淼,再一次坐在了圆桌旁。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菜:香菇鸡汤、豆腐酿、煎年糕、清蒸鲈鱼、欢喜饼……让人垂涎欲滴。随着热气腾腾的手工饺子上桌,这“小年夜团圆饭”算是齐活了。周爷爷端起饮料当酒,说起了祝酒词:“我喜欢桂林,我喜欢社区,我由衷感谢这个时代!”
周森淼是漓江社区的居民。几年前,他的生活遭遇不幸,家人相继去世,只留下他一人抚养孙女。逢年过节、家家团聚的时刻,周森淼心里更不是滋味:“家里冷冷清清的,过年也没什么意思。”
得知周森淼的情况后,社区党委书记莫庆林诚挚地邀请他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每年小年夜前,周森淼都会接到社区的电话,让他带着孙女一起去吃团圆饭。
事实上,在小年前后,组织社区的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困难家庭和留守儿童一起吃团圆饭,早已成为漓江社区的传统活动。从2004年发起以来,至今已坚持21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社区班子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这项活动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为了让大家更能感受到家的味道,每年团圆饭的菜都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亲手做。今年的志愿者中有熟面孔,也有生面孔。几位70多岁的阿姨已参加了好几年的团圆饭活动,对她们来说,小年到社区帮忙做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16岁的李玲萱和陈佳钰则是看到社区的志愿者招募令后新加入的,她俩主要负责打打下手,帮忙洗菜备菜。“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校外社会实践,很有意义。”李玲萱说。
社区邀约,居民赴约,双方守约。延续了21年的“小年夜之约”背后,是一群有心人的爱心接力。他们用这份细致体贴的关爱,帮助困难群体抚平无常命运带来的创伤,让失意者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中午1点,等所有人都入席后,忙了几天的莫庆林,才有一点空闲坐下来。随后,她又开始张罗着给腿脚不便的孤寡老人送菜上门。
“要让大家都感受到年味,一个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