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骨碎补可以帮助减少水土流失。
古斗村村民种下骨碎补幼苗。
□本报记者胡晓诗 文/摄
日前,灵川县潮田乡古斗村的刘耐连趁着大雨刚停,抓紧时间雇请村民在自家山场的石头缝里种下骨碎补幼苗,期望着3年后骨碎补药材的丰收。
2022年,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纳入“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得中央财政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该工程部署了8大类83个生态保护修复子项目。据了解,灵川县潮田乡是漓江第二大支流潮田河及冠岩地下河的流经地,属典型的岩溶地貌,是漓江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域在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其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对漓江的流域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刘耐连种下的骨碎补,正属于工程的子项目——冠岩地下河流域以及海洋山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据了解,多年来,桂林地区农村开荒种果现象普遍,特别是在脆弱的漓江流域岩溶区,农户对原生植被的砍伐导致了岩石裸露与水土流失,造成了局部地区石漠化现象发生,对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造成严重影响。
为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灵川县潮田乡人民政府作为子项目的业主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设立专项“灵川县潮田乡生态经济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型中药材种植。
记者在现场看到,山林间裸露的岩石上满是青苔,石缝中生长着一簇簇蕨类植物,这就是刘耐连种下的骨碎补。它种植起来相当简单,把种苗放在石缝中,稍微用青苔固定即可。
相关资料显示,骨碎补以根状茎入药,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续筋,治牙疼、腰疼、久泻,补肾等功效,是一味在骨科常用的中药。
广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秦洪波介绍,骨碎补学名槲蕨,种植起来具有不占用农田耕地、成活之后较耐旱、管护简单的特点。“叶子长大后,还可以覆盖裸露的岩石,帮助减少坡地的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以前为了糊口,我们在对面山的灌木丛中挖了很多野生的骨碎补卖钱。骨碎补耐旱,3个月不浇水都可以存活。我相信等我们种植的骨碎补长成后是不愁销路的,我肯定要加大力度多种一些,我们村的人看见我种了,也会跟着种的。”刘耐连说道。
实际上,可以用来保护生态的中药材不止骨碎补。据了解,该项目种植基地位于潮田乡的深井、旺塘、南圩和吒头4个村委,将在前期被开荒破坏的岩溶石漠化区域采取乔、灌、藤、草搭配,上、中、下层立体复合的模式,种植3350亩中药材,品种包含金槐、金银花、十大功劳、岩黄连等。秦洪波介绍,项目团队通过对示范区环境进行调查,结合前期工作基础,已筛选出备选物种20余个,这些物种均为岩溶区适生种,大多数为示范区的原生种,部分为岩溶区特有种,所选的全部物种都已经在桂林市引种栽培成功。
潮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黄春蕾介绍,针对境内漓江流域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问题,自2020年以来,潮田乡与市县科技部门、国家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国家“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养牛+玉米+牧草+菌+菜+药材+油茶”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大型养殖场2个,养殖肉牛200余头,带动脱贫户就业上百人,培训农户500余人次。建立南圩村岩溶景观生态旅游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3个,培育农业生态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区石漠化面积减少35%,水土流失下降30%,植被覆盖率增加15%,样地植物多样性增加41%。“我们将继续加快推进冠岩地下河流域及海洋山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全方位保护修复漓江流域生态系统。”黄春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