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15日以来,我国迎来今年首场大范围降温,吸引大量南方游客前往北方观雪景、打雪仗、堆雪人。与此同时,冬季冻伤患者也在不断增多。
近日,因为不慎困于零下20℃的冷库长达30分钟,小冯(化名)的手指出现红肿、发黑,由于手指中远节干性坏死,只能截除远节指骨。
对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医生提醒,任何皮肤部位的发红或疼痛,都提醒冻伤可能已经开始,市民应尽快从寒冷区域离开,或对所有裸露部位的皮肤加以保护。
冰雪天气小心冻伤
据介绍,事发后小冯被同事救出,立马进行烤火取暖等简单保暖措施,随即送医院寻求救治。入院时,小冯的双手麻木、刺痛,手指出现红肿、发黑,伴有明显水疱,皮温较低,血运欠佳,触痛明显。医生进行改善循环的药物及伤口换药等治疗,但由于手指中远节干性坏死,已行远节指骨截除。
因为冻伤面临截肢的案例,不止发生一次。
此前,该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还收治过一例双足冻伤的患者小美(化名)。在零下15度天气里,小美攀爬海拔5276米的山峰,在山上逗留约12小时,下山后自觉脚趾冰冷,感觉缺失,洗澡时发现双脚趾皮肤呈紫色,立即外涂冻伤膏并搓揉双足约一小时,随即入院寻求帮助。入院时,小美双足肿胀明显,肤趾皮肤呈黑褐色改变,感觉迟钝,面临截肢的风险。
出现这些迹象小心冻伤
如何辨别冻伤?整形科主任李孝建提醒,冻伤的症状包括皮肤发冷和刺痛感,接着是麻木感和皮肤发炎或变色。“随着冻伤的恶化,皮肤可能会变硬或变成蜡质。轻时可造成皮肤一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紧急抢救。”
凡有以下迹象都可能表明冻伤:1.某块皮肤出现白色或灰黄色。2.皮肤感觉异常坚硬或呈蜡状。3.皮肤感觉麻木。
冻伤属于烧伤科治疗范畴可在烧伤科门急诊挂号
冻伤后如何进行紧急处理?李孝建提醒,如果患者冻伤但没有失温的指征,并且暂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1.冻伤时的“三要”和“三不要 ”要尽快进入温暖的室内。要用温水(39-40℃)浸泡患处。要用体温温暖冻伤部位,如用腋下温暖冻伤的手指。
不要用冻伤的脚走路,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不要用冰雪揉搓冻伤部位,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造成冻伤部位血栓。不要使用电热毯、烤灯、火炉、电暖器等取暖,冻伤部位已经麻木,很容易引起烧伤和烫伤。
2.发生冻伤后紧急处理快速复温:条件允许下尽快用39-40℃温水浸泡15—30分钟复温。避免其他热源,例如火、加热器等,以免造成烧烫伤。
被动解冻:移动到较温暖的位置,并用患者或护理人员的临近身体热量进行复温,可实现缓慢复温。
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到心脏水平以上,以减少体位性水肿的形成。如出现红肿疼痛加重,或出现水疱、血疱、肤色青紫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冻伤属于烧伤科治疗范畴,可在烧伤科门急诊就诊接受治疗。对于严重的冻伤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必要时还需要手术修复受损皮肤。“土方法”用雪水搓洗不科学,揉搓和继续受寒都可能会加重组织损伤,不可使用。
如何预防冻伤发生?
冻伤是可以预防的,烧伤与创面修复科主任张志提醒,以下是帮助您保持安全和温暖的小贴士:
1.在寒冷、潮湿或刮风的天气里限制待在户外的时间。注意天气预报和风寒读数。在非常寒冷、多风的天气,裸露的皮肤可能在几分钟内形成冻伤。
2.穿上几件宽松暖和的衣服。各件衣服之间的空气起到了御寒的作用。穿防风防水的外衣,以对抗风、雪、雨天气。选择能吸走皮肤上水分的内衣。尽快更换湿衣服,特别是手套、帽子和袜子。
3.戴上完全遮住耳朵的帽子或发带。最好的御寒头饰采用厚重的羊毛或防风材料。
4.戴连指手套而非分指手套。连指手套可提供更好的保护。或者在较厚重的分指手套或连指手套内塞入由灯芯材料(如聚丙烯)制成的薄手套内胆。
5.穿着合脚、吸水且保温的袜子和鞋垫。也可以试试暖手器和暖脚器。确保暖脚器不会使靴子变得太紧,以免限制血液流动。
6.注意冻伤体征。冻伤的早期体征包括肤色改变、刺痛和麻木感。如果您注意到冻伤的体征,请寻找并前往温暖的地方。
7.做好保护自己的计划。在寒冷天气里旅行时,备齐应急物资和保暖衣物,以防被困。如果您将到偏远地区,告诉别人您的路线和预计返回日期。
8.如果您计划在寒冷的天气外出,请勿饮酒。酒精饮料会让人体更快散热。
9.饮食均衡,并保持适量饮水。即使在寒冷天气里出门前这样做也可以帮您保持温暖。
10.保持运动。运动可以让血液流动,帮您保持温暖,但不要运动到精疲力竭的程度。
来源丨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