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糕:充满桂林气息的传统糕点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4-01-24 10:50:44 我来说说 阅读

  ▲筛选优质桂花。

  ▲最后一道工序,点蜜。

  □本报记者秦丽云 文/摄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花自然就是盛产之物。在桂林,不论是市区还是乡村,有一种专以桂花为原材料制作的传统糕点——桂花糕。

  在桂林的大街小巷,有不少推着小拖车售卖桂花糕的小摊。而要论历史之悠久,非临桂区中庸镇王家山村秝园制作的桂花糕莫属。

  中庸镇王家山村是一个以王氏家族传承为主的古老村庄,“70后”的王保良,就在这里长大。

  据王保良介绍,王家祖籍浙江,迁来广西定居王家山后,在当地逐渐繁衍成一个大家族。江浙一带很早就有制作糕点的传统,加之桂林历来也盛行在重大节日祭祀、走亲戚制作糕点作为祭祀及亲属间礼品馈赠等习俗,王家祖辈们便开始尝试结合桂林当地特色和实际需求,不断改良发展从江浙带来的糕点制作技艺。久经摸索和尝试,王家逐步形成了具有家族特色的糕点,桂花糕便是其中之一。

  据王家家族史记载: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王程士(1796年-1875年)在家乡带领乡民建设耕作时,刚好是桂花盛开的季节,粘米糯米也是百姓日常制作糕饼使用的食材,王程士就运用家族传承的制糕技艺来制作桂花糕。此后,他将家族制作桂花糕的这个技艺作为了营生手段,并以私宅院名“秝园”为记。后因桂花糕现食及鲜的特性,需要走街串巷去贩卖,因此以家族男性成员传承为主,女性为辅,并代代相传。

  受祖辈们制作桂花糕的熏陶,王保良自幼便对桂花糕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得到父亲在制作技艺上的嫡传。如今,他不仅完全掌握了桂花糕传统制作的全部技艺,还是家族桂花糕制作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2023年10月,他的桂花糕制作技艺,跻身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日,王保良在位于象山区的一个工作坊内,向记者展示了桂花糕制作技艺。

  摆在桌子上的食材并不复杂,只一小簸箕干桂花、一盆米粉、一碟红糖、一罐桂花秘酱而已。

  不过,制作前的各种准备,却颇有些耗费时间。王保良说,桂花秘酱,也是依靠其家族的传世技艺而制作,不仅需要上好的桂花,而且需加入蜂蜜、冰糖、白糖、桂林高度米酒和秘制中草药等,经过精心制作才能完成。上乘的桂花秘酱,可保存8年而依然保持桂花清香。此外,制作桂花糕的米粉,由粘米粉和糯米粉按照一定比例搭配而成,米必须是龙胜的高山优质稻米。桂花糕的夹层内馅,用金桂桂花干、芝麻粉、花生粉、红糖粉调制。

  经过筛桂花、筛米粉、红糖磨粉等环节后,王保良开始制作。只见他拿出一块方形模具摆正,然后拿出一个筛子,把米粉筛入模具中。随着筛子的晃动,洁白的米粉均匀地洒落模具的方格中。“越筛得仔细,米粉就越细腻,蒸熟后的桂花糕口感就越Q弹。”王保良说,筛米粉的过程讲究“又松又实”,既要让米粉有松弛感,也要保证紧实。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米粉至少筛3遍以上。

  当模具中的米粉过半,就到了放夹层内馅的环节。王保良把由红糖粉和干桂花搅拌均匀,依次放入方格中。接着,重复筛米粉的动作,直至把模具中的25个方格填满。

  接着,就是出模。王保良把模盘的木盖子盖紧,接着麻利地倒扣整个模具。用木棍子一番敲敲打打后,掀开模具,25块桂花糕,整齐地摆在了木盖子上。

  当锅里的开水冒出热气,王保良把桂花糕全部放入蒸笼。约莫30分钟后,桂花的香气和米糕的香气冒出,令人垂涎。热气腾腾的桂花糕摆上桌,还得需要一道工序,那就是点蜜。打开桂花秘酱,用小勺子舀出金黄色的花蜜,依次滴到每块桂花糕中央。白玉般的桂花糕,因为这份金黄的点缀,不仅增添了香甜气息,而且模样更为喜人。尝一口,整体口感细腻松软,清香爽口。其中,米香醇厚,桂花蜜酱甜而不腻,令人回味。

  看着客人们吃后赞不绝口,王保良笑容灿烂。他告诉记者,小时候,父母在农忙之余,经常受邀制作桂花糕。虽然制作过程很辛苦,但每当听到乡亲们对父母制作技艺的称道,他就很开心。不过,随着自己扛起了传承祖传手艺的使命,还有另一种自豪充塞他的心中。那就是,在制作桂花糕的过程中,他一直谨记“秝园”二字中包含的“规矩做事,诚实做人”的祖训。尽管秝园桂花糕的制作讲究,从选料、腌制桂花蜜到制作糕粉、制糕,共36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但是他坚持做,并坚持做好,他觉得,这既是对先人的交代,也是对后辈的启迪。

  一块小小的糕点,因一个家族的传承,充满着历史的韵味和人世流转的温情;又因其能够体现桂林历史和传统文化印记,而成为桂林百姓和外地游客青睐的经典美食。

  如今,王保良专门成立了桂林市芋村食品公司,以此作为秝园桂花糕制作、生产、展示和传习基地,为广大市民和万千游客,持续分享美味桂花糕。


责任编辑:曹榕榕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