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曾鸿 舒文艺
资源县瓜里乡较为偏僻,距离资源县城有一个小时车程。
今年4月,向行银从市商务局来到瓜里乡义林村担任第一书记。对于他来说,“偏远”和“驻村”并不是陌生词汇。2012年,他到灌阳参与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他作为工业振兴特派员在荔浦一待就是两年。
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历的向行银最大的底气就是基层经验。“有时容易怀着满腔热血来做事,结果因为冒进反而做不好事。在农村工作那么多年了,我知道该怎么有条理地去做事情。”向行银告诉记者,他到村子里的第一件事,就是遍访脱贫户。在他看来,只有了解了每一个人的情况,才能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打个比方,想为老百姓做实事,就要了解每个老百姓实际需要什么。”
在老百姓看来,向行银走访的方式也过于“实在”了一些。清晨,习惯早起的向行银锻炼过身体以后,就会径直来到一户农户家,而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干活。义林村村民经常可以看到向行银在村民家干活,到了午饭时间便一同吃午饭,然后又是干活,直到晚饭后才回到村委会。向行银说:“只有在这种时候他们和你聊的才是心里话。”
“向书记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他却在每一件小事上舍得花时间、下功夫,老百姓很感谢他,在瓜果蔬菜成熟时纷纷往村委送,我们也不好拒绝,就大家一起凑钱买。”义林村委副支书唐能清说。
村民是好意,但也让向行银看到了大家的不易之处。“我是在和他们一起插秧的时候思考到了这个问题的。那就是村里没有规模产业,种养的农产品都比较常规,所以会面临一个变现的难题,也就是卖不出钱。”
义林村支书蒋建佳告诉记者:“我们村有一个脱贫户,种植了36亩水稻,但传统的加工方式加工出来以后,米粒比较小,也不好卖。向书记就带着我们村干部把村里种植的水稻拉到湖南那边的加工厂进行加工,然后还设计了包装袋。到现在,已经帮村民销售了一万多斤大米。”
从那以后,向行银便成了村民的“代理人”,一头猪、几只鸡鸭、一点山货……村民们都会联系向行银。“我记得有一次有一户村民的鱼塘干了,他有点气馁,就说把鱼送给我们吃。但我还是帮他销了出去,不能打击村民的信心。”向行银说。
义林村委有3426人,常年在家的仅900多人,村子里的田地除了种植水稻以外一概不行,发展产业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不能总是小打小闹,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本质上来说就是村子里缺乏赚钱的门道。”向行银说。今年,向行银自掏腰包,带领义林村干部前往荔浦考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嗅到了一个商机。“我们瓜里乡有大概5万亩厚朴树,树干笔直,我感觉是加工衣架的好材料。”向行银告诉记者,厚朴树皮是药材,村民剥皮卖掉以后树干就只能当柴火烧,非常浪费。“如果这个想法可行,我们想在村里成立一个粗加工厂,和荔浦那边的衣架厂合作。这样,村子里就有一个稳定的产业了。”
其实,和大多数村里人一样,向行银也希望通过打造一个有规模的产业,吸引年轻人回来。“我终归是要离开村子的。但年轻人有活力,有些还有资本,只有他们回来,村子才真正有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