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青狮潭水库出水口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在灵川县公平乡看到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有“鸟界国宝”之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它们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桂林。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支撑数据,为深入服务漓江生态保护工作,一年前,自治区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项目,针对两栖动物、鸟类、蝴蝶等环境指示生物布设固定样地进行监测。这一年来,科研人员在漓江流域的固定样地监测到水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3种,鱼类(环境DNA)95种,鸟类167种,两栖动物35种,蝴蝶142种,其中不乏国家保护动物及全新的生物物种,漓江流域生物数据进一步完善。
通过众多生态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漓江流域各种各样有趣的生物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新物种被发现
2022年12月,一个两栖类新物种被发现于漓江源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因其主要分布于桂林兴安县及资源县,因此被命名为“桂北琴蛙”。
根据样地监测结果,桂北琴蛙背部后端有明显疣粒,喉、胸和上腹部具灰褐色云斑,下腹部则几乎是纯乳白色,其生活在海拔300—1300米之间,包括稻田、阔叶林的静水池边或灌草丛,有筑巢行为,存在一定的野外种群。桂北琴蛙的鸣叫声有3种类型,分别包含1个音节,2个音节或3个音节,每年4至7月都能听到鸣叫。
一年来,像桂北琴蛙这样的“科学热点”可不止一个,监测人员还监测到了红吸盘棱皮树蛙和金秀纤树蛙,它们都是第一次在漓江流域记录到的新分布的两栖动物。
广西桂林漓江(森林)生态质量综合检测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往年的监测结果相比,漓江流域两栖动物多样性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优势种群个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发现了两栖类新物种和物种分布新记录,这些均反映了漓江流域生物日趋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漓江生态保护工作成效。
珍稀物种频现身
得益于桂林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科研人员通过监测除了发现“新朋友”,也得以将原本就已经记录的动物看得更清晰,研究得更透彻。
“花坪自然保护区记录的脊推动物有31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5种,检测到的国家I级保护动物就有金雕、林麝、云豹、白颈长尾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7种。千家洞保护区的红外相机也新监测到了小麂、华南兔、绿翅金鸠等物种,共计17种兽类和24种鸟类等重点及三有动物。”监测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些珍稀物种之中,猫儿山小鲵算是分布范围最狭窄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在一处高山湿地有分布。
12月的自然保护区气温骤降,但保护区保护科科员李永杰和同事们却忙得火热,每隔几个小时就在监测记录表上更新着各项指标数据。“现在正是猫儿山小鲵繁殖的时候,我们在它们栖息的溪流上架设了全天候监测摄像头,随时更新小鲵卵的孵化情况。”
李永杰说,按照常识,猫儿山小鲵应该属于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但它们的繁殖时间却恰恰在冬季。春、夏、秋三季,猫儿山小鲵散落在茫茫大山里独自生活,深居简出,而到了冬季,用了大半年时间吃饱喝足的猫儿山小鲵才会聚集到水里寻觅配偶,繁殖产卵。“客观上讲,冬天野外气温降低且食物匮乏,繁殖环境较为恶劣,但它们这样反其道而行反倒是聪明的表现。”
由于猫儿山小鲵身上并无长牙利爪,奔跑速度也算不上快,如果在春、夏、秋季集群繁殖,很容易成为鸟、兽、蛇等天敌的捕食对象,所产下的卵恐怕也难保平安;而寒冬时节,天敌的活动量大大减少,这时候聚集的繁殖群体可以有效避免遭受袭扰,受精卵也可以在几乎无干扰的情况下完成发育和孵化,低温严寒反而成了它们的保护伞。
但猫儿山小鲵毕竟属于两栖动物,就算储存了大量的能量,要在冬天里完成这项任务依旧有些吃力。在阴雨天的低温条件下,猫儿山小鲵通常一动不动静静趴在水底,进入冬眠状态,但只要某天阳光普照、气温回升,感受到温度变化的它们就会迅速苏醒,完成物种延续的使命。
“除了猫儿山小鲵,现在保护区里被记录的其他国家保护动物还有林麝、金额雀鹛、白颈长尾雉等等,工作的内容虽然变多了,但一想到我们保护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份生态财富,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李永杰说。
濒危物种再相逢
眼下正是保护区最忙碌的时节之一,监测人员除了用摄像头观测记录,更多地也会迈开步子巡山,一趟路线走下来将近12个小时。每一块区域,每一段路线的水温、气温、动物数量、是否有人为干扰因素等等,各项检查都不能马虎。几周下来,监测人员脚上的解放鞋基本都会开胶。
但在辛苦的同时,监测人员也会享受到喜悦。
本月初,青狮潭水库出水口站的工作人员在灵川县公平乡看到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有“鸟界国宝”之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它们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桂林。
东方白鹳是大型涉禽,原产于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身长可达1米多,展翅宽度超3米,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东方白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已被列入国际濒危保护动物名录,全球仅存不足3000只。近年来,得益于保护措施的实施,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不断扩大,越冬地逐渐向南扩散。
能在桂林偶遇东方白鹳,这给监测人员带来了不少惊喜,他们在拍照分享朋友圈的时候,字里行间也满是自豪。“这也是对我们水质监测、保护工作的肯定。”
在下关村附近的漓江河段,今年也出现了一位“稀客”——白骨顶鸡。白骨顶鸡全身都是黑色的羽毛,只有额头和嘴巴是白色,鸟喙尖锐像鸡,但脚掌带蹼又形似鸭。白骨顶鸡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经多年未见踪影。
人与自然共和谐
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城市以及城市周边,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能够频频被市民的摄影、摄像镜头“铺捉”到。
市民黄建设是一名鸟类摄影爱好者,此前他在解放桥附近的漓江水面拍到了三五成群的小鸊鷉。他告诉记者,除了这里,有的小鸊鷉群体会在伏波山前的江面捕食,有的则会出现在訾洲附近的江面上。
市郊也常常见到野生动物和家畜打成一片的景象。黄建设这样描述道,在桂林市雁山区柘木镇禄坊村,村民放养的水牛身边就常常能看到一小群牛背鹭。牛背鹭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因为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也因此得名。牛背鹭头颈的羽毛是橙黄色,身体却是全白,尤其在春天的繁殖期,此时牛背鹭从头部到整个长脖子都变成红色,再配上全身雪白的羽毛非常漂亮,非常赏心悦目。
桂林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与桂林市人民政府一同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重点介绍了桂林尤其是漓江流域的情况。报告称,漓江流域不仅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群落结构多样,而且生物资源丰富,特有物种繁多。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变好和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珍稀保护动物在桂林安家,与人们和谐相处,共享这片美丽的家园。
记者阳聃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