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龙村:因起龙山而得名 又因谐音误传而改名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3-12-14 08:50:34 我来说说 阅读

喜龙村村口,在树林的掩映下显得十分神秘。 记者刘菁 摄

村中象征祥瑞的石像。记者刘菁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赵江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广西,壮族主要聚居在南宁、柳州、崇左等地,而在桂林,壮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阳朔和龙胜。

  在阳朔县高田镇的喜龙村,这里的壮族人口占到总人数的96%,这里的村民也延续着壮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代代安居乐业。这里不仅山歌传唱盛行,民俗文化丰富,村里的舞狮队也是一大特色,近日,记者专程前往一探究竟。

  喜龙村位于阳朔县城东南面,距县城约11公里,距高田集镇约6公里,记者从县城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约半小时就抵达了喜龙村。初到喜龙村,村口有一块大石碑上写着“喜龙”二字,在树林的掩映下,颇有山中秘境的感觉。走进喜龙村,平整的水泥路面、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楼房、种着各种花卉的花园等,让这里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传统的农村,村里唯一一座保留至今的老房子,也已经被当做“展览馆”,走进这座老式建筑,才能够看见喜龙村的历史:全村姓陆,至今已繁衍十五代人,村里人以耕读为本,崇尚孝道。

  据记载,喜龙村早在唐代便已有人家居住,建村则始于元代末期,距今已有660多年历史。起初是因村后那座如腾起欲飞的巨龙般的山峰——起龙山,而得村名“起龙村”,直到1920年后因谐音误传而被称作“喜龙村”。对于谐音误传,而村名更改这一说,记者在与已90岁高龄的李二妹奶奶拉过家常之后,便也能够理解了。

  李奶奶操着一口壮语和不太流利的桂林话与记者聊起,“喜龙”在壮语里读作“Hijlungz”,起龙山的“起龙”二字,在壮语里读音和“喜龙”几乎无二,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因谐音误传而将村名更改的原因了。

  壮族,旧称“僮族”,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不仅有民族文字——壮文,还有传统手工艺品壮锦、绣球等,民族文化还有铜鼓、山歌、壮戏等,除此之外,更是有属于自己民族的壮医和壮药,在壮族的节日中,还要属“三月三”歌圩节最为著名。

  喜龙村作为壮族聚居的古村落,语言、习俗等壮族文化在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在喜龙村,最具特色的是舞狮文化和传承孝道、公益精神的“二月二”上新坟、“九月九”敬老节,人们会在那天做公益、议众事等。

  村里人告诉记者,老一辈说喜龙村有龙就应有狮,龙腾狮舞才会让家族更加兴旺发达,于是村里人萌生了成立舞狮队的想法。1926年,以陆远大、陆家庭为发起人,成立了喜龙村舞狮队。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舞狮队有了长足的发展。每到农闲时节,就把村里的孩子们聚拢来一起习武舞狮,由于喜龙村的孩子们从小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体格也特别好。如有比赛,村里人练习则更加勤奋,每天晚上,广场上灯火辉煌,咚咚的锣鼓声传得老远。听到鼓声,村里老人小孩都会端着凳子坐在晒坪旁边看舞狮,一村人就在这浓厚的舞狮氛围中越聚越紧,越聚越团结。喜龙村的舞狮队经历了近百年,每逢过年或者节庆,村里会舞狮自乐或与其他舞狮队切磋技艺,积极参加舞狮比赛。2020年12月,以陆华昌为领队,喜龙村舞狮队参加了阳朔县第二十一届漓江渔火节益田西街杯“王者荣耀”舞狮邀请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除此之外,勤劳的喜龙村人,还种植了砂糖桔、沙田柚、水稻等,耕耘致富。

  我国56个民族血脉相融,共同组成了勤劳、智慧、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责任编辑:曹榕榕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