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这座“博物馆”没有围墙

来源: 桂林晚报 2023-12-04 09:59:18 我来说说 阅读

  “阴天里阳光冲破厚厚的云层撒向大地,点亮梯田的瞬间,美得只能用眼睛去感受,云雾在梯田、山林里翻腾、变化,有种不真实的迷幻之美。”“满山铺金携带着丰收的喜庆,我仿佛把秋天揽入了怀中。”“金色的稻田美得震撼,我们在景区走错了路,但是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风景,人生的意义不就是这样吗?”“站在梯田的中心,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你被静谧所包围,这是一个与自然共鸣的时刻,你可以倾听土地的心跳,感受大自然的节奏”……人们在网络平台上恣意分享的梯田的美,不只治愈人们的眼睛,也治愈着人们的心灵。

  这里是龙胜,是“世界梯田原乡”,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没有围墙的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千层天梯上云端美破天际龙胜各族自治县有“世界梯田原乡”的美称。层层叠叠的稻田,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世代耕耘造就的奇迹。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龙脊景区)是龙胜众多梯田中最经典的代表,涉及6个乡镇。龙胜最知名金坑大寨红瑶梯田、平安壮族梯田、龙脊古壮寨梯田都在其中。龙脊梯田始建于秦朝,成型于唐朝,完工于明朝,距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龙脊的壮族、瑶族先民世代耕种梯田,至今仍保留着“偶耕”等原始的耕作方式。梯田依山形地势而修,从水流湍急的河谷到云雾缭绕的山峦,从万木葱郁的山林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水、有地的地方,都开凿了梯田。形成了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丽景观。

  在龙脊古壮寨”开耕节“上,当地壮族群众展示传统的偶耕文化。(龙胜县委宣传部供图)

  梯田一般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200米之间,最大高度差为860多米,坡度在26—50度之间,层级最多达1100多级。最大的田块面积不超过一亩,最小的田块只能插3株禾苗,有“青蛙一跳三块田”和“一床蓑衣盖过田”的说法。相传古时有一位长工,早饭后带中餐去挖田,田主告诉他,要挖完大山脚那二亩二百零六丘田方能收工回家。能干的长工不到日落就将田挖完了,他从低数到高,又从高数到低,怎么数也少了一块,怎么也找不到那块未挖过的田,于是将早上下雨时穿的蓑衣拿起,原来那块田是被蓑衣盖住了。

  梯田。记者周文琼 摄这只是一则和梯田相关的小故事。千百年来,在这层层叠叠的梯田上,龙胜人民的历史、文化、民俗就像那稻穗,在这里孕育,在这里成熟。2018年,在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龙脊梯田作为“中国南方稻作梯田”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牌匾。如今,壮美的梯田景色已经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以龙脊景区为例,景区内共有8000多人口,主要居住着壮族和瑶族群众。包括龙脊、平安、大寨、金江、小寨、中禄六个行政村。“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近年来,大寨村确立了“种田就是种风景”的理念,一边发展旅游,一边保护生态,把瑶族文化和梯田风光巧妙地融合起来。大寨村已经探索出“流转梯田有租金、入股梯田享股金、梯田务工挣现金、梯田维护得奖金、梯田旅游发薪金”的发展模式,美了乡村、富了村民、乐了游客,2022年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现今,龙胜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龙脊梯田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这片神奇的土地会绽放怎样的新光彩让人充满期待。好歌加好酒多彩人文耀桑江进了龙胜的寨子,人们很难不被当地人的热情所感染。山歌一开唱,水酒就来了,一杯不过瘾,再来一杯。深入寨子,你会发现这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龙胜古称桑江,全境为山地,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总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县内居住着汉、壮、苗、瑶、侗等民族。苗、瑶、壮、侗等少数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和独特的建筑、服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龙胜山峰处处高,歌声琅琅震云霄,东山唱起西山应,歌声汇合成海潮。”这不是浪漫性的夸张,而是生活的真实。由于过去没有民族文字,都靠口头一代一代地流传,因此歌谣便流传了下来。龙胜人民大多数都爱唱歌,触景生情,出口成歌,而且各个民族各具特色,别有风格。例如,苗族的酒歌是过去在婚庆、寿诞上唱的歌,唱的是蛮荒时代开天辟地、人类生存繁衍和龙胜一带苗族迁徙的故事;而侗族有琵琶歌、耶歌、款歌、酒歌、拦路歌;壮族有六甲歌、农事歌、叙事歌、诉苦歌……各民族舞蹈也是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侗族有芦笙舞、双人舞、庖颈龙舞、春牛舞;壮族有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瑶族有长鼓舞、红棍舞、穿团舞;苗族有跳香舞、土风舞、宝山舞等。这里不同民族的服饰也各具特色。据《龙胜各族自治县概况》记载,龙胜瑶族有盘瑶、红瑶、花瑶三个支系。龙胜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特指的是红瑶服饰制作技艺。瑶族服饰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过去“红瑶”中曾流传着一首歌谣:“五岁六岁玩泥巴,十三四岁学绣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红瑶妇女们的绣花可算一门精湛的手艺,她们不需要先描图,而是全凭经验,依照底布经纬中的“布孔”来构思刺绣图案。这些服饰制作技艺以母女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沿袭至今。她们头巾一般为一丈二尺长,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少女头巾以浅色和红色为主,象征妙龄如花,青春似火,又是未婚的标志。中年妇女多用蓝色,寓意洁蓝如天,纯情似水。老年妇女则用青色,表示庄重稳健,青松不老。上衣除领口衣脚袖筒刺绣外,其他部位少见绣花,看上去朴素而庄重。围裙用珍珠银链点缀装饰,光彩夺目,行走在山间小道,只闻环佩叮当……

  在龙脊镇大寨村六月六“晒衣节”上,当地红瑶姑娘展示红瑶服饰。(龙胜县委宣传部供图)

  龙胜北壮刺绣技艺作为壮族传统刺绣技艺,主要分布于龙胜境内的壮族居住区内,其刺绣图案有花鸟虫鱼、祥瑞神兽、山川秀水等寓意美好生活的图案。绣品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悦目,运针布线缜密,刺绣出的图案细致平整,舒展大气、栩栩如生,表达了壮族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超高的审美艺术与手工技艺水平。侗族擅长木石建筑,鼓楼、风雨桥、风雨亭等造型独特,雄伟壮观,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孟滩风雨桥和龙坪红军楼则最负盛名。侗族还有“三宝”:酸鱼、酸肉、酸鸭。在龙胜平等、乐江一带侗族地区,地处越城岭山脉,“三宝”是侗家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佳品。侗族居民用糯米酒糟煮熟后与冷糯饭和好,将鱼、鸭、猪肉剖开洗净搓盐,用和好的糟细抹,坛腌可保存十年左右,桶腌保存二三十年。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三月三看瑶族妇女梳洗长发,六月六晒衣节,看特色壮族服饰、瑶族服饰、苗族服饰,侗族的侗年节、苗族的跳香节、壮族四月八……龙胜被誉为“百节之县”,以节为媒,龙胜现在已成为中外游客探访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目的地,于2016年荣获“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的称号。

  加大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多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平等镇广南侗寨草龙制作。(龙胜县委宣传部供图)

  龙胜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个。龙胜是国家级贫困县,直至2019年4月份才脱贫摘帽。以瑶族服饰为例,过去群众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女性青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冲击。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通过颁布实施《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挖掘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建立民族服饰传习基地、开展刺绣和纺织脱产培训等举措,加大对瑶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县文化馆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瑶族服饰技艺培训班现场手把手教学,共同探讨交流蜡染、纺织、刺绣等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走进校园,传授技艺,让当地的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现今,龙胜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喜爱,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发展产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队伍中来。红色文化“源泉”润物更有声“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这首署名“黄孟矮”的诗至今仍镌刻在龙胜江底乡才喜界的石壁上,诉说着当年红军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带来的希望与光明……

位于龙胜平等乡龙坪村的红军楼。记者胡晓诗 摄

  龙胜还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1934年12月初,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突破了国民党设置在广西全州县才湾至兴安县界首一带的湘江沿岸第四道封锁线后,避实就虚,沿湘桂边界山区西进,翻越资源与龙胜交界的老山界,分三路向龙胜挺进。红军过龙胜,历时十天十夜,经过了该县的江底、芙蓉、马堤、泗水、石孟(今石村、孟化)、平等、广南、宝地(今宝赠、地灵)等地。红军楼、红军标语、红军桥、红军岩等见证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红色精神在龙胜群众心中生了根发了芽。依托红色资源,龙胜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昂首阔步。龙胜泗水乡周家村村民秦新发在村子里搞旅游业做得有声有色,最初,他主要带客人游览自然风光,红军的故事作为“配菜”和游客闲聊时讲起。他发现,游客对红军的故事很感兴趣。近年来村里的红色旅游更是成了主流,他说,红军长征过龙胜留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拼搏、前进,建设美好生活。在龙胜万人界长征体验区,这里曾进行过重走长征路的体验活动,党员干部、群众、游客,上千人参与其中,这不只是缅怀先烈,更是在新的长征路上,人们一次又一次在历史中汲取能量。2021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后,龙胜一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的重点项目。如保护修缮红军楼、审敌堂等长征文物,开展展示利用工程等,一大批红军长征遗址、文物得到修缮,红军长征特色展示点配套设施得到完善。通过把历史遗迹保存好,龙胜依托这些红色的革命遗迹来开发乡村旅游。

红军岩上留下的红军绝对保护瑶民标语。记者胡晓诗 摄

  2023年龙胜投资约2000万元,建设文化楼、文旅融合便民服务中心、旅游公厕、旅游停车场、全域旅游标识系统等;同时继续加大乐江镇江口村、泗水乡里才村、马堤乡张家塘、瓢里镇六漫村等全域项目和旅游品牌建设工程的投入力度。龙胜通过做好“红色+农耕旅游”“红色+民族文化”“红色+生态龙胜”文章,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民宿+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地方的生产生活深度结合,促进周边农户增收,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全县6个现场教学点已接待游客16.7万人次,带动发展起来的农家乐餐饮、文创产品、土特产展销等行业服务点30余家,助力了当地乡村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龙胜过去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直至2019年4月份才脱贫摘帽。现今的龙胜,乡镇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人居环境日益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群众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盼头,人们正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历史。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周文琼)

责任编辑:申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