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村古民居建筑群中的石板路。记者秦丽云 摄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汪文卿 陈理慧
在中国流传久远的众多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是老幼皆知的一个。在平乐县二塘镇,有一个八仙村。村名究竟因“八仙”而起,还是另有缘由呢?近日,记者前往八仙村,一探究竟。
八仙村位于平乐县二塘镇东南部,为大水村委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该村依山而建,地势北高南低,田园、绿树环绕,是一座景色优美的村庄。进入村口,几棵葳蕤的古樟便映入眼帘。村庄的历史之悠久,见古樟成群,就是最好的证明。抬头仰望,古樟旁逸斜出的枝干,还有茂盛的枝叶,宛如为村庄撑起了一把绿色的巨伞,蔚为壮观。
古樟下,是一个休闲小广场,还有一座看起来颇有年代感的古戏台。不少老人正在树下拉家常,记者向他们了解村名的由来。
87岁的莫民贵说,他曾从祖辈的口口相传中得知,村周围曾有8块巨石,好像八个仙人守护着村庄,故取名八仙村。
年逾古稀的村民莫新贵则对村名的来由有着更为详细的解说。他说,村南边有一条山脉,自北向南蜿蜒盘旋而来,远观可见有八个山峰突兀而起。每逢雨后天晴,雾气弥漫,八个山峰的山形酷似传说“八仙过海”中的八仙飘然而至。虽然有着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但是八仙村最初并不叫八仙村,而是叫“牛洞寨”。莫新贵还说,在八仙村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村后有一座高山,为四周最高的一座山,村民称为“长山”。“长山”的山顶上曾建有一座仙姑庙,庙亭内有一大青石,村民常到此求雨祈福,相当灵验。但年久失修,庙宇损坏。后人欲新修一庙宇予以纪念,恰逢此时,山上有一雨伞飘至山脚,先民索性在伞落处新修一庙宇,命名八仙庙。此后,“牛洞寨”更名为“八仙村”。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莫新贵拿出了一本由平乐县二塘镇人民政府、桂林市城市规划研究院于2014年联合编制的《平乐县二塘镇大水村委八仙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规划中对于八仙村的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八仙村为莫氏家族历经千年世居、自然生产生活而形成的村落现貌。据族谱记载:唐懿宗李漼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岭南西道桂林郡昭州(今平乐)南木垌(今榕津、张家、阳安、青龙等地区)蛮酋动乱,懿宗颁旨莫氏二世祖朝散公率兵平叛,其后至明嘉靖年间有莫氏开始居住于此(八仙村),繁衍生息至今。
在规划中还对八仙村的历史环境要素特征进行了介绍,其中专门提及了八仙庙。而关于八仙庙的传说及八仙村村名的由来,与莫新贵所说的一致。
总而言之,八仙村的村名,由来于自然环境,又结合了人们的丰富情感。这个看起来充满神话色彩的村名,既饱含了村民对传说中八仙的崇拜,也是农耕时代人们对“仙姑赐雨”的渴望和感恩。
或许是为了呼应八仙村的村名,在村内,还有很多带“八仙”二字的事物。在村口西北方的路边,有一古井名为“八仙井”,青石围砌呈四方状,井内山泉涌冒,形成一条小溪流。在村内小广场旁、两棵参天古榕下的古戏台,村民称为“八仙戏台”。村民告诉记者,戏台对面就是古仙姑庙,是八仙村过去祭祀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不过,遗憾的是,古庙、古戏台早已不在。如今依然留存的古戏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建的一个砖木结构的戏台。
漫步在八仙村,深深感觉到这是一座新与旧、现代与古朴相结合的村庄。新的是绕着村庄新建的各式小洋楼,旧的是村尾那些保留相对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现代感来自于开阔的村道上行驶着的各种小轿车,古朴感则来自于村民们依然在广袤的田园里耕耘劳作的恬淡。从平整的水泥路,走向古民居建筑群中的石子路,又从石子路上穿过装着雕花窗的古民居,让人恍惚中觉得在某一瞬间穿越了时光,游走在当下与过往之间。
2019年6月,八仙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采访结束即将离开时,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保护八仙古村的古韵味,争取帮助那些承载着岁月沧桑和过往荣光的古建筑群“活”下来,“走”出去。他们,还有村庄,都渴望书写一个属于新时代的古村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