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平庆在晾晒“五香蔸”。 记者刘健 摄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马可宣
有一种植物,临桂区黄沙瑶族乡村民叫它“五香蔸”。
过去是随处可见的野生植物,但由于有着特殊香味,聪明的山里人发现它不仅好看,而且用来烹饪肉类有着十分明显的去腥增香效果。“我们以前没有什么调料,遇到煮羊肉或者炒干锅的时候,一定要放五香蔸。现在大家已经离不开这种味道了,一闻五香蔸,脑子里就会自动出现一锅羊肉。”黄沙村委三合组村民秧平庆告诉记者,“五香蔸”适宜生长在潮湿的地方,过去以野生状态居多。“村里人也种,但多的也就十几株,少的就一两株,供自家食用。”
“五香蔸”也叫随手香,有着似兰花的茎叶,点缀在房前屋后煞是好看。折断它的根茎,一股酷似茴香的味道直冲入鼻,但细细闻之,又有着明显的草本清香,叫人欲罢不能。拿上几分钟,香味在手指间久久不散。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老百姓吃肉越来越多,“五香蔸”经常派上用场,外面的餐馆也开始进山找寻这种香料。“我们山里人只用它的根,但有一次我看到外面餐馆做菜把叶子都切来用了,我就开始动心思了。”秧平庆告诉记者,过去沿着河坝和山里的水沟走,总是能随处见到“五香蔸”,但随着采挖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就很难见其踪影了。
“最多的一次,有人挖了一千多斤回来。这样挖下去肯定不行的,于是我就从野外挖了一些种苗回来尝试种植。”秧平庆说,好在种植“五香蔸”不需要什么技术,主要保持土壤潮湿就行。“从一点点开始,慢慢分株,现在我一共种植了5亩田。‘五香蔸’要种三年以上才能采挖,好在平时不需要怎么管理。”从2016年至今,秧平庆种植“五香蔸”已经七年了,从一个不经意的“念头”开始,如今正式成了他家的产业。“一开始收购‘五香蔸’的人不多,晒干后的价格也只有14元一公斤左右,今年价格已经涨到了86元一公斤,效益十分可观。”
秧平庆的种植田就在路边,这种植物看上去并不起眼。他算了一笔账:“五香蔸”每亩能产1000公斤左右,亩产值在8万元左右。此外,“五香蔸”通过分芽繁殖,且一年四季都能卖,每年卖苗也能得几万块,两者相加,每亩产值破十万元显得较为“轻松”。“现在的需求量很大,而且黄沙的自然条件比较好,很多人喜欢来黄沙买苗。”在秧平庆的带动下,三合组32户村民有15户开始种植“五香蔸”,全组种植面积已有几十亩。
“村里人一起发展‘五香蔸’种植,渐渐产业也大了起来。现在临桂的其他乡镇还有龙胜、贵州的人都来我们这里买苗。”秧平庆说,没想到这款野生的香料变成了大家的“致富草”。“过去‘五香蔸’是煮羊肉的配料,现在它和羊肉的价格差不多了,我们吃起来更香了。”
虽然实现了经济效益,但秧平庆还想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过去我们采挖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真正野外生长的‘五香蔸’已经不多了,所以现在卖剩的苗也会丢一些到野外,让它们自然生长。”
山村的魅力,无非是勃勃生机。春天,漫山遍野的花;夏天,钻出地面的菌;秋天,伸手可得的果实……黄沙的村民懂得和自然的相处之道,亦获得了自然的慷慨“馈赠”。
“‘五香蔸’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过去能给我们餐桌增添滋味,现在让我们的经济实现增长,生活也有了不一样的滋味。”秧平庆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