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戏,其影响力能在百姓的心中持续多久?是几天、几个月、还是几年?
历史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1944年,桂林西南剧展,云集了当时中国半数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团体。连演3个月、170场演出、超过10万人次看戏,火热的戏剧种子就此埋下。
79年后,全球14个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家们携33部剧目,再度吹响桂林艺术节的集结号,致敬中国戏剧史上的壮举,赓续西南剧展的荣光。
看戏,看大戏;有戏,有好戏。一年一度百万人的戏剧盛宴,又到了说再会的时刻。一个个剧场、一幕幕经典,成就了世界瞩目的“桂林十天”,成了桂林人心中2023抹不去的精彩瞬间。
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当世界的山水,邂逅顶级的艺术,必定会书写一段美美与共、长久共生的佳话。
“戏剧之城”,好戏永不落幕
为传世经典注入新意:
顶级山水与顶级艺术的联手实践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西省立艺术馆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2023桂林艺术节“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委约剧目新国剧《西游记》在这里焕发出了全新的光芒。重新诉说一个经典,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无疑是对国内中生代导演代表黄莹最大的肯定。
舞蹈、曲艺、诗歌、古琴,京剧、昆曲、傩戏、面具,诸多传统元素,甚至加入西方形体戏剧,构成了这部不一样的《西游记》。传统的故事,现代的诠释,大大地拓展了传统文化IP的边界,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戏剧体验。“我们通过有机的跨界融合,实现文化创新,使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黄盈说,这版新国剧《西游记》最亮眼的地方,是大胆地运用了各种面具。加入面具的构想,则是受到了桂林傩戏的启发。
琴瑟鼓鸣,空灵悠长。《西游记》不仅有“形”上的创新,更有内容上的新意,其“艺术后坐力”持久而引人深思。“取真经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不断拿起又放下的过程。”市民赵焱,在观看完整场演出后若有所思地说。
在本届桂林艺术节上,类似于《西游记》这样的“老剧新作”还有不少。家喻户晓的《骆驼祥子》,作为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刷新了传统观看戏剧的体验。本着“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重述经典名作”的理念,导演何念在剧本叙述时,就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使用肢体剧来呈现环境与人物的心理转变,并加入了大杂院的一众角色,来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苦苦挣扎以及命运的无力与唏嘘。更妙的是,舞台采用了11.5转台和三层铁笼以及“机械骆驼”,为经典剧目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10月27日,《骆驼祥子》在桂林大剧院上演时的场景。记者唐艳兰 摄
“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乐府民歌《华山畿》,是梁祝故事的雏形。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的生死不渝之情,传颂了千百年,也成为舞台上不落幕的经典。“草亭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再相会”、“化蝶”……这一版《梁祝》,在经典的片段中尝试融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让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汇,不断进行人物的深层次情感发掘。当熟悉的小提琴曲响起时,两只蝶缠绕翩跹,观众席上掌声雷动,纷纷为浪漫又婉约的“东方美学”流着泪叫好。
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一个里程碑人物。如果说莎翁代表了西方文学的最高成就,那么《哈姆雷特》就是这皇冠上的一颗明珠。11月3日,闻名遐迩的桂林城徽象鼻山下,影响了世界文学数百年的《哈姆雷特》正在上演。不同于传统演绎,这一版的《哈姆雷特》是以音乐戏剧的方式来呈现。演员们通过表演唱多首与莎士比亚作品有关的歌曲,来呈现不一样的莎翁作品。“我不太听得懂歌词,但音乐无国界,表演者用他们的歌声与情绪感染到了我。以前,我没有过多接触莎士比亚的作品,这部音乐戏剧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作品以及这些音乐作品的兴趣。”市民陈汝歆说。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个艺术节上,来自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的艺术家们,化用这个戏剧舞台上的经典IP,创造性地用全员女性来演绎男权和君权的故事,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李尔星球》。当年事已高的李尔王面对权力与亲情的交锋,她该何去何从?舞台上的戏剧冲突,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看。尽管演员们全程使用的是日语,也不妨碍观众们与台上的演员共同感受李尔王内心情绪的起伏与拉锯。桂林网友“晴空”,是完全像开盲盒一样,买到了这场演出的票,结果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全场。“我没想到这部剧全员是女性演员,原作中所有的男性角色也都由女性饰演。现场也没有话筒,全靠演员的原始声线。第一次感受到了气从丹田里发出来的浑厚,演员全情投入,他们的爆发力让我鸡皮疙瘩起来了,太震撼了。”
从经典出发,重构经典,致敬经典。短短十天内,在桂林艺术节的舞台上,留下了太多经典片段。而这些经典,也在重新演绎后,在时光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演出现场。记者苏展 摄
艺术与山水相互成就:
让好戏走进旷野、走入人心
漓江侧畔哈姆雷特踌躇不决地说出那句经典“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七星岩中格鲁吉亚戏剧《阿伊亚》别有洞天,湖心岛上《小岛·馀香》读剧沙龙诗意飞扬,华夏之光草坪上《岁月》亘古悠长……艺术无国界,舞台无界限。让戏剧走出四面墙,天为幕、地为台,以山为景、以水为镜,走到山水、洞穴、草坪上,是桂林艺术节独一无二的特色。数据显示,本次艺术节将近8成的戏剧,都是在没有天花板的大自然剧场里上演的,真正做到了“艺术与山水互相成就”。
在遥远的时代,科尔基斯人每到夜晚便会将羊毛放在水流湍急的高山河流中排沙取金。经过夜复一夜的冲刷,羊毛上积蓄了许多金子。人们将沾满金子的羊毛挂在树上晾干,而后从羊毛上将金子刷下来。由于科尔基斯人拥有顶级的金色羊毛,詹森和阿尔戈被派往格鲁吉亚,要将金羊毛带回希腊。这个古老的传说,就是戏剧《阿伊亚》的蓝本。这一次艺术节,来自格鲁吉亚鲁斯塔维利国立戏剧电影大学师生在七星岩幽深的喀斯特溶洞中上演了这样一出古老神话。当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与古老的岩洞相互碰撞,给观众以神秘而又神圣的观剧体验。“我只能说太美了,这次观演对我来说,是一次‘降维打击’。现场演绎、传达的已经超出我的认知。我沉浸在浓烈的七分钟,深受震撼。演员们的表演都极具感染力。台上和台下,仿若两个世界。”市民网友“Hakunamatata”意犹未尽地说。
“为了让《阿伊亚》呈现出最好的效果,我们原本计划自己搭建一个洞穴。没想到桂林就有天然的洞穴,和戏剧的氛围完美契合,我们感到相当惊喜!”格鲁吉亚国立绍塔·鲁斯塔韦利喜剧电影大学校长乔治·沙鲁塔什维利说。
树木见证着时光的流逝,自然的变迁。怀着敬畏的心,才能读懂树木的时间之轮,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之歌。在华夏之光的草坪上,来自瑞典新空间形体剧场的6位演员,像大自然伟大奇迹之一的树木,开展了一场致敬演出。他们在树下欢歌,跳舞,在树上演奏,用形体演绎了人与树木一场相遇。无需门票,观众可以随时随地“空降”进入剧场,席地而坐,感受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艺术。最令人感动的是,在演出的末尾,所有观众也成了剧中人。在演员们的邀请下,市民们一个接一个地靠近树木,手拉手围城一圈又一圈,听风声拂过树梢的默默低语,触摸苍老的树皮,感受大自然的脉搏与呼吸,体悟生命的意义。
“桂林艺术节的宗旨,更加明确‘为人民所办、为城市所办’。”桂林艺术节艺委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在采访中数次表达了这个观点。“‘山水+’,加的不仅是山水的灵气和秀美,更是天人合一的圆融、返璞归真的洒脱。”桂林艺术节的策划杜侑澎也如是说。让剧目在山水间陆续展开,山水、城市、艺术美美与共,和谐共生,让人们走近艺术、走进艺术、成为艺术。借助着艺术节,桂林这座世界级旅游城市正张开双臂拥抱着世界。
湖心岛的演出。记者何平江 摄寻着一束光,寻找更大的舞台。随着33部好剧陆续登台上演完毕,第二届桂林艺术节缓缓落下帷幕。中国、英国、美国、雅典、瑞典、日本、新西兰……南北半球的戏剧人,跨越千山万水、飞过重洋,来到甲天下的山水之城,世界级的文化力量在此汇聚。帷幕落下,经典永存。两届艺术节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吃茶来、看戏去”,正成为风潮。如今,在滨江路上,经常上演民众自发的文艺节目。桂林,正用行动证明,它不仅是山水之城,更是戏剧之城、艺术之城。
草地剧场。记者李忠波 摄
“无论是官方艺术节殿堂上的东西方文化碰撞,还是民间路边摊民谣歌手的轻声吟唱,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美其美。这才是永不落幕的艺术节。”市民李凯说。
山水间的好戏永不落幕,文艺的火种熊熊燃烧。桂林艺术节的精彩大戏,未完待续。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韦莎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