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通讯员 李怡慧 李佳利
来到桂林,没有人能绕过漓江边上的象鼻山。作为这座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徽,栩栩如生的象鼻山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更浓缩了桂林的城市气质与精神。
以象鼻山命名的象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这里有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也有以舍利塔、普贤塔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还有以清真寺为代表的寺庙文化,以李宗仁官邸、明孝宗建造的圣母池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及以象鼻山、南溪山石刻为代表的石刻文化。此外,象山区还有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近年来,象山区以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吹响“梦幻漓江·水月象山”全域旅游品牌号角。今年上半年,象山区接待游客4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近60亿元,满意度综合指数及主要指标排名广西第一。
从旅游大区挺进旅游强区,象山区的晋级之路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服务“升一度”、细节“深一度”,宾至才能“如归”
近日,来自河南的游客赵先生来到象山景区旅游,在景区里的智能互动终端引导下,玩得很尽兴,一个点没落下:“我不喜欢跟团游,都是查查网上的攻略,跟着攻略走。现在景区里就有电子图和电子讲解,我每一个点都玩到了,时间也很自由。在漓江边象山下,吹吹风,发发呆,真的好惬意。”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过去手执地图、靠嘴问路的旅游模式也悄然改变。靠一部智能手机,就能直达任何一个城市,动动手指就能在屏幕那端搞定吃住行娱。可以说,“智慧旅游”正深入人心。
目光回到象山区。今年,象山区对辖区内景区进行智能化升级,利用互联网,提升服务的温度和细节的精度。先后完成了辖区内所有4A级以上景区(两江四湖·象山景区、南溪山景区)的电子导览图制作,含线路规划、语音讲解、服务咨询等功能,并将其接入自治区旅游监控平台。通过智能化终端,景区可以实现分时预约售票,从而开展更合理的分流,避免暑期景区拥堵扎堆。游客则能够通过“一键游广西”等平台,了解到每个景区的内容、路线、周边厕所、停车场、加油站等信息。目前,象山区已在“一键游广西”平台上累计上传A级景区、宾馆酒店、美食特产等各类信息300余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年是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的第一年,全国各地旅游市场火速升温。作为中心城区的象山,更是成为天南地北游客们的目的地。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心而来、尽兴而归,象山区抓住“三月三”、“五一”小长假、暑假等节点,接连开展了多次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包括旅游购物点、涉旅企业和旅游大巴检查,野马拉客查处,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场所秩序维护,涉旅场所周边环境卫生清理等。
瓦窑小镇是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象山区重点建设的以体验非遗手工艺历史文化、“工匠精神”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每年慕名前来的游客就有近40万人次。在暑期黄金旅游高峰期,象山区特别对瓦窑小镇这样的景区景点开展专项整治,要求景点中的企业对照最新的旅游购物店核验标准进行自我规范,杜绝包厢洗脑销售、虚假宣传营销等违法行为,让游客们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安心。
一组数据,可以一窥象山区在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中的决心:上半年,该区共出动执法人员2250人次,检查旅行社及其门店91家次、购物店186家次、导游244人次、旅游团244团次;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检查8次,出动执法人员180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0车次,受理游客投诉88起。重点对象山景区、漓江安新洲码头等多个景区周边的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累计清理垃圾1.2万吨;定期对景区周边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进行专项整治,累计锁车处罚乱停乱放非机动车110余辆,拖移共享单车300多辆。累计擦洗旅游景区沿线交通护栏4公里,清理死角垃圾45车。对2名涉嫌“野马”拉客人员给予行政处罚,对2名路面游荡的疑似野马拉客人员进行警告教育。
服务“升一度”、细节“深一度”,满意多一分。在近日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公布的满意度排名榜中,象山区以85.09%的综合满意度位列广西第一。
思路“广一点”、融合“多一点”,发展更见天地
全域旅游是一盘大棋,下活泛了将产生“1+1>2”的奇效。今年,象山区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文化消费、互动体验、商贸服务、工业展示等旅游发展新业态,为建设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带打下坚实基础。
文旅融合结硕果。流火七月,入夜后偶有一丝凉风。在中山南路龙船坪特色文旅街区,长达百米的“星光夜市”里人头攒动,美食、萌宠、文创……一个个摊点,构成了扑面而来的城市烟火气。在一个茶摊前,排成长队的客人就像是无声的广告,不断地吸引着更多人加入。“柠檬茶、花茶、消暑茶,我这里都有。平时每天能卖出四五十杯,周末会更多一些。我光是捶冰块就捶到晚上11点。”摊主小陈说。
“新龙船坪夜肆”,是今年象山区“旅游+文化”的又一力作。近年来,象山区在旅游和文化方面精耕细作,逐渐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子。34年长盛不衰的群众文艺精品“象山水月”、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瓦窑小镇和梦想储运站、百年老字号广西非遗黄昌典毛笔、观志窑仿烧宋代陶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在城南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位于北芬大村旁的国家3A级景区桂林侗情水庄,一大早车辆川流不息,芦笙阵阵。景区负责人介绍说,游客多的时候,迎宾芦笙每天要吹响200多次。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
今年来,象山区不断拉长旅游产业触角,致力于推进乡村振兴与培育地方民族旅游品牌相结合,全域旅游之路越走越宽阔。把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民俗、手工艺制作等多民族文化移植到二塘乡北芬村发展旅游业,一幅村貌焕然、产业兴旺、村富民强的乡村振兴图正在徐徐展开。同时,还结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了青莲旅游综合体、青普文化行馆·花间堂、金鞍马术、金藤葡萄园等一批有知名度的农旅融合项目,打造了茶店路网红铁路、四合诗画田园等一批乡村网红打卡点和乡村民宿、旅游驿站。
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象山区也找到了在绿色发展框架下“旅游+工业”的可行之路,建成了以服装时尚设计、生态工艺展示、绿色环保建筑为特色的旅游时尚园区——溢达九美桥(十如)时尚园,推出了以啤酒文化、工艺展示为特色的“燕京·漓泉全生态啤酒之旅”,生动地诠释了工旅融合示范项目的魅力。此外,象山区还推动了以高端米香型白酒酿造工艺、酒文化传承与展示、酒庄储存经营体验为特色的工旅融合项目桂林瑞露·象山酒窖落地。
除了“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外,象山区的“旅游+数字化”也值得一提。8月7日,象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广西亿幕信息和瓦窑小镇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建设“数字文旅综合平台”。这意味着,象山区谋篇布局的旅游融合大棋走出了关键一步。
数字化是旅游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我市全面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过程中,以创新驱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象山区拥有1.2万年的文明史、21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将丰富的人文历史向世人娓娓道来?数字化或许是一条破局之路。试想,未来的访客在造访甑皮岩博物馆时,可以戴上VR眼镜,秒回1.2万年前,并且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桂林先祖如何狩猎、制陶;或者进入象山旅游直播间,一站式购买象山特色本土文创产品、沉浸式地云游象山景点景区等。
桂林是一座拥有地学旅游丰富资源的城市,以喀斯特地貌著称于世,是地学科普科研及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世界级宝库,拥有地学旅游发展的自然优势。今年5月,第六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暨地学旅游(桂林·象山)论坛和第三届全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专业培训班在象山区召开,标志着象山区“旅游+地学”迈出了新的一步。通过开展地学旅游资源调查、发布精品地学旅游路线、组织地学旅游科普研学等活动,获得2名中科院院士的首肯。“换个角度看山水”的地学旅游已成为象山文旅产业融合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