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子姜上市的旺季。就在不少市民纷纷感慨子姜价格持续走高,“姜军”卷土重来的同时,临桂区五通镇的姜农们却在享受这难得的丰收“高光时刻”。
五通子姜所属品种为“线姜”,又叫“红芽姜”,其味道浓郁,肉质脆口、鲜嫩,品质上乘,被誉为生姜中的“小贵族”。而在五通镇,最有名的是浔江村种植的浔江子姜。
8月29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五通镇的浔江村。在该村田间地头和坡地,不少姜农正忙着采挖生姜。
“60后”的梁重发,是浔江村有名的生姜种植大户和种姜能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种植生姜。见到他时,他正在生姜地里挥舞锄头挖姜。只见他锄头一挖,松软的土中就露出了白嫩的子姜。这些子姜表皮鲜嫩、个头细长,每一蔸有1-2斤,且品相上乘。
梁重发说,今年他家种植生姜13亩,亩产量稳定在2500公斤,收成很不错。更让他开心的是,高品质的生姜迎来了好价格。从6月底生姜开卖至今,日销售量在500斤到数千斤不等,批发价稳定在13元/公斤,最好的时候批发价达15元/公斤,“这样的好价格,是过去十年从来没有过的。”8月28日,梁重发的儿子梁小明把1500公斤生姜运往市场销售,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粗略估算,今年的生姜亩产值稳超3万元。扣除成本1.1万元左右,每亩纯收入近2万元。”谈及生姜收入,梁重发笑容灿烂。
其实,了解五通镇生姜产业发展情况的人都知道,五通子姜虽好,但是以往的市场销售行情并不乐观。2021年,该镇当年种植的2000亩的生姜滞销,姜农又急又愁。后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大众的爱心帮助,当地姜农才得以顺利渡过难关。
正是2021年的经历,引起五通镇党委、政府对生姜产业的大力关注。据五通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面对生姜难销情况,当地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帮姜农与龙头企业牵线搭桥,拓展销售渠道。同时,组织姜农到市区批发市场和规模种植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并邀请农技专家、商户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加大合作,改变农民在思想上“坐、等、靠”的保守思路,变被动销售为主动出击寻求商机。2022年7月,“临桂区乡村振兴农产品直销示范点”揭牌仪式在桂林福达冷链物流园隆重举行,开辟了五通生姜及各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专区。当年,五通镇组织协调促成浔江村合作社的子姜集中在桂林福达冷链上市,销售达10多万斤。
据桂林福达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猛介绍,今年,其公司下属的桂林福达冷链专门开辟了五通镇生姜免费销售专区,五通镇绝大部分生姜再次得以顺利销售。
“以前姜农们等着商贩来收姜,现在是自己运出生姜找商家,变被动为主动了!”临桂区委办派驻浔江村驻村第一书记涂佳培告诉记者,今年浔江村种植生姜500亩左右,总产量约250万斤。从今年卖姜伊始,当地政府就开展网格化收姜政策,即根据种植面积的多少,安排一些种姜大户对没有能力运姜到福达冷链销售的姜农实行“包联包干”政策,也就是帮助销售,并给予这些大户一定的政策奖励。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指导和帮扶,姜农们互帮互助,主动把生姜运往批发市场销售。截至目前,该村大部分生姜已经售出,剩下的生姜也将在9月中旬左右售完。
据五通镇党委书记陈树云介绍,今年,该镇一共种植生姜800亩,总产量近400万斤,总产值达2600万元。为了持续擦亮五通子姜这一品牌,壮大发展生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该镇党委、政府将持续加大对生姜产业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在继续保持高品质高产量的同时,与更多企业加深合作,提高“姜”产业附加值。近期,该镇引进了新企业,将推出预制菜子姜炒鸭和手撕生姜等菜品,以期让五通子姜和该镇其他特色名优农产品“联手”,闯出更大市场。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于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