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桥村内的一座古桥。 记者秦丽云 摄
气派的东峰桥。记者秦丽云 摄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黄剑蓉 王薇
全州旧分长、万、恩、建、宜、升“六乡”,俗云:“长万出白米,恩建出刀枪,宜乡多礼仪,富贵落升乡。”升乡,就包含如今的文桥镇。在文桥镇的镇中心位置,有一个文桥村,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文桥村因何得名,与文姓先民及桥有关。
12日,记者来到全州县文桥镇文桥村。穿过村庄,广袤的绿色田园令人眼前一亮。与此同时,沿着广袤的田园蜿蜒流淌的一条清澈的河流,更是叫人神清气爽。这条河,原名大河源河,现名文桥河。俗话说,经年不息的江河之上,多有古桥。果不其然,溯河而上几百米,一座气派的风雨桥即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这座长40多米的大桥更显气派,也让整个村庄流淌着古朴的气息。
“文桥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与这座桥有一定的关联。”据文桥村委的老者文冬荣介绍,这座桥原名供桥,建于1620年,是全村建设年代较古老的一座风雨桥。这座古老的风雨桥曾被翻修3次,最近的一次翻修是在2022年。而最新的这次翻修,虽然保留了该桥原有的建筑风格,但已焕然一新。
1985年,供桥更名为东峰桥,直至今日。为何改名为东峰桥,也跟文桥村村名的由来息息相关。文冬荣说,文桥村以文姓村民居多,所以村名中带有“文”字。这两年,他在修理族谱中了解到,文桥村的文姓村民于1124年从江西迁徙而来,并在文桥村繁衍生息。从江西迁至文桥的老祖宗中,第一世祖谥号“东峰”。文姓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祖先,故把供桥改名为东峰桥。
在东峰桥西岸始建碑上记载该桥的由来:“本村大学士四川按察使文立缙捐款修建。”在《全州志》康熙版中,东峰桥被列为全州县内第一桥。
据文桥村委支书伍太初介绍,文桥村村民历来重视耕读。数百年来,很多人家通过边耕边读来获取功名。不少人家考取了功名后衣锦还乡,又会捐资建桥,回报桑梓。如此一来,沿着文桥河,建起了很多桥,且桥梁种类繁多,有风水桥、风雨桥、石拱桥、木板桥、石板桥、亭廊桥等,美趣各异。
让文桥村村民倍感骄傲的是,因乡镇所在地在文桥村,乡镇的名称也以“文桥”来命名,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文桥镇。
文姓先民,古桥,可以说,正是历史赋予了这个村庄以“文桥”之名。而这个载着岁月痕迹和荣光的村名,又将成为后代人的骄傲,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