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已成为各族同胞交流交往交融的快乐家园。
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还开设了“石榴籽课堂”。
□本报记者陈静 文/摄
在位于七星区的桂林市花鸟市场的一栋小楼里,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的招牌格外显眼。“这里就是少数民族群众在桂林的第二个家。”该中心负责人马世文介绍说。
为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2019年7月,桂林市成立七星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这是全区最早设立的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之一。从就业技能、安全防范知识,民族政策讲解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从“三月三”到“古尔邦节”……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一年的工作真不少。
2022年3月,该中心正式升格为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为外来各族群众推出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社保等便民服务20余项,让外来各族群众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我们能在桂林安居乐业,离不开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的热情帮助。”维吾尔族小伙艾萨江·麦麦提在桂林做生意,与桂林市的汉族姑娘周江相爱。恋爱期间,双方家人因民族生活习惯等现实问题,并不赞同两个人继续交往。是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次给双方家人做思想工作,最终打消了双方父母的顾虑,这对恋人得以继续交往。2020年,艾萨江·麦麦提和周江喜结良缘。婚后夫妻恩恩爱爱,一起努力打拼,家庭事业蒸蒸日上。
这样的例子在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经常发生,在该中心的帮助下有人收获了爱情,有人收获了事业,还有更多的人解决了困难和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同胞融入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开设“石榴籽课堂”。除了定期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外,服务中心还举办法律法规、就业技能、安全防范等各类培训、讲座,目前已举行了100余场,培训约3500人次。
“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大。”马世文说,该中心经常组织开展书画摄影展、邻里节、百家宴、民族美食节等活动,加深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多年来,随着各少数民族群众交往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大家“社区主人”意识也越来越强,积极参与管理社区事务。
“中心教会了我们汉语汉字还有消防技能,我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穆太力普·库尔班是服务中心7名少数民族公益网格长之一。他与社区干部密切配合,建立社区工作生活微信群,把服务管理覆盖到辖区内的每个居民。该中心通过打造“双网格长”“双向管理”“多部门联席会商”“社会各界帮扶”等四项工作机制,形成了“共听民意、共访民情、共商民事、共解民忧”的联合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的新路子。
山水多娇,民族多彩。在桂林的大街小巷,新疆的葡萄干、西藏的藏药、兰州的拉面、广西的五色糯米饭等特色产品随处可见,这座美丽的城市吸引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同胞扎根生活。如今的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已实现“五个站”职能,即党的政策宣讲站、办实事的服务站、知识技能的充电站、矛盾纠纷的调解站、民族融合的交流站。
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的工作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国家部委领导、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肯定批示,并要求总结推广“桂林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聚焦报道了桂林民族工作。全国多地及区内各市常到桂林学习调研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