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古运河 山水间的世界奇迹

来源: 桂林晚报 2023-06-04 10:03:57 我来说说 阅读

  


  ▲灵渠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资料图片)

  


  ▲在申遗过程中,兴安县对灵渠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如今的灵渠焕然一新。    (兴安县申遗办供图)

  


  ▲兴安千年古灵渠举行传统的开闸仪式,再现当年辉煌。 记者李凯 摄

  


  千年灵渠水悠悠。 王国楚 摄

  □本报记者 张苑

  位于桂林北部的兴安县境内,一条穿越2200多年时光的古老运河静静流淌,与周围秀美的山水美景交相呼应。如果没有岸边沧桑的古树、斑驳的石碑,人们似乎很难将这份柔美与其承载的厚重历史和重要使命联系起来。

  灵渠是一条长不过35公里、宽约10米、水深5米的小水渠,却被誉为开拓中华民族历史上国家统一先河的大工程。古往今来,无数的水利专家和学者,以及文人墨客来到这里,惊叹于它的奇巧,写下赞美的诗句。

  这是一条怎样的人工运河?为何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又缘何穿越千年却历久弥新?——置身灵渠,一切皆有答案。

  一条贯通湘漓的“天道”

  “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写下的诗句,把贯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比喻为“天道”。

  灵渠位于桂林兴安县,地处自古就被视为楚越要津的“湘桂走廊”,漓江和湘江发源于此。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去;而漓江是珠江的支流,向南流去。

  在灵渠修建以前,人们或许不曾想到,这两条素未谋面的河流会“亲密携手”,用潺潺的流水,推动着中原与南疆的长久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后,将目光投向了岭南的大片疆土。他要开拓岭南。一声令下,50万大军挥师南下。但是,素来战无不胜的秦军,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因为百越部落西瓯人非常熟悉山高林密、河谷交错的复杂地形,善于跋山涉水反击秦军,加上秦军又受到粮草供给困难的牵制,一时进退两难。

  如何在岭南的山水间打通运输通道,成为秦军的一大难题。这时,一名叫“禄”的人大胆建议:在湘水和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就此打通长江和珠江水系,让秦国船队把物资和兵员走水路从北方一直运达南方战场前线。于是,秦始皇派兵十万劈山凿渠。那是一个铺天盖地的“人海战术”。没有炸药开山,没有先进的工具,只靠铁凿敲打,吆喝声惊天动地,慢慢地,山在变薄,坝在增高……在经历了几个寒暑之后,灵渠修建大功告成。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一个备受瞩目的旷世“奇迹”

  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是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同时它还是首条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闸(陡门)的运河,有“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1988年,灵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2021年2月,灵渠又被评为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一个又一个“光环”,印证着这条千年古渠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灵渠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在于它克服复杂地质结构的浩大工程量,还体现在其选址合理、设计精巧的建造构思。正如南宋范成大所言:“治水巧妙,莫如灵渠者。”古往今来,无数建筑学家对灵渠工程进行考究后认为,灵渠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据史料记载,灵渠最早由秦代史禄开凿建成,后经过汉代马援将军的疏浚修复。到了唐代,又先后经过了李渤修建铧嘴、设立陡门,鱼孟威进一步做了巩固修复和提升改造。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多个时期都对灵渠进行了科学有效的修缮和维护工作,才保证了灵渠能够历久弥新,使得其使用价值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福泽后世2000多年。

  灵渠工程分为枢纽和渠系两大部分。枢纽部分包括大小天平,即人字坝和铧嘴,作为分水、导水的建筑,南北两陡作为引水进渠的设施。如此精巧的构造,使得海洋河经过铧嘴的劈分和大小天平的截流,出现了“三分向南入漓水,七分向北归湘江”的格局。渠系部分包括南北渠及附属建筑物,与枢纽部分相互配套,使得湘水、漓水有分有合,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建筑学家们经过考究还发现,灵渠修建工程的工艺也极其细致精巧,精细到每一块石头的打磨、石头与石头之间石缝的填补,加上各朝各代对灵渠的精心维护,这也正是灵渠为什么能够坚固屹立2000多年而不倒的原因。

  一场全力以赴的守护行动

  如今,当你走进灵渠,古砖筑起的堤坝依然牢固如初;乘上游船“浮舟过岭”,千百年前这里千帆过境、百舸争流的热闹景象仿佛重现眼前……

  流淌2200多年的灵渠,为何至今依然充满生机?这离不开桂林不断延续的“守护行动”。

  多年来,各级领导相继对灵渠的保护和提升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推动下,一系列关于灵渠的修复工程、环境整治、文化挖掘等工作陆续展开。

  从官方到民间,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存,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千年古渠踏上新生之路。

  2018年1月,在经历了前期的一系列修复工程之后,人们瞩目已久的灵渠复航一期试航仪式在溶江镇黄铺码头举行,灵渠航运功能在中断数十年之后重新“复活”。2019年9月,灵渠南渠复航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航。此后,其他有关灵渠修缮工程及休闲绿道建设也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

  2022年1月1日起,《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灵渠保护、开发、提升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不仅如此,灵渠的“申遗”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使得灵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这也意味着,“双遗产”申报工作再进一程,灵渠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又近一步。

  据了解,目前桂林正在持续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措施来保护好灵渠这份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千秋永固,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这不仅是灵渠历史文化研究者、政府部门的共识,同时也是被灵渠所润泽滋养的每一个人共同的期待。

  一个着眼大格局的规划

  2200多年前,始于秦始皇的大野心,能工巧匠的大创意,一个比肩万里长城的伟大工程——灵渠横空出世,造就了世界水利史上的传奇。

  2200多年后,基于国家领导人的大格局、大眼光,一个着眼于桂林城市大发展的新命题——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应运而生。

  在这一新命题之下,古老的灵渠也将迎来寻求华丽嬗变的新契机。

  历经千年的古运河如何更好地“活态保存”?这一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否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成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张名片……种种期待、种种畅想,绘入一个保护与提升的“大规划”,将让千年古渠焕发新时代的魅力。

  2022年2月16日,桂林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灵渠保护提升工作专题会。此次会议明确,灵渠保护提升是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快推进灵渠保护提升工作正当其时,也是桂林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并提出,灵渠的保护与提升工作要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其水利、军事、交通、民族融合、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一带一路”连接等功能,以水为主线,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保护提升规划工作。要把灵渠作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在此后,来自桂林及外地的专家学者们纷纷为灵渠的保护与提升出谋划策,提出了一系列开发主题和产品体系,包括:建设花样北渠漂流带、文化南渠体验带、灵渠文化研学体验区、秦城水街国家级休闲区、打鱼文化体验区等等。此外,还专家们建议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运营模式和推介手段,打响灵渠文化品牌,持续提升灵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系列的高层部署正深入落实,一系列的规划正在逐步完善,一个个创意无限的畅想正在尝试落地,一系列的工程正有条不紊地展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灵渠,如今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策马扬鞭奋蹄疾,乘势而上正当时。

  如今的桂林,正全力推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驶入快车道。乘上这趟“快车”,千古灵渠能否与桂林山水一起走向世界,演绎出更动人的“桂林传奇”?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