绹马坪村:“旱改水”改出新“稻”路,如何保住好“丰”景?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3-05-22 17:07:42 我来说说 阅读

村民在育秧。

  

机械化设备“入场”。

  

过去如沙石般的土质得到了彻底改变。

  

平整过的土地。

  □本报记者刘健 文/摄

  拧开农田边上的水龙头,一块约两亩的水田不多时就完成了蓄水,村民们有说有笑地进行插秧。他们身后还有农机在满是油菜的农田里开足马力翻地,碾碎的油菜和土壤混合在一起,完成前期堆肥。

  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绹马坪村有3000多亩农田,大部分都是良田,但有500亩土地让村民“为难”了几十年。肥力低、地不平、缺水,在村民眼中这些土地集合了“劣田”的全部要素。过去几十年间,大家做过多次“斗争”、尝试后,只能种上几棵树“甩手了之”。

  如今,当地实施“旱改水”后,大型机械设备、无人机等现代化设施进场,在“劣田”变“良田”的过程中,村民对“种田”的认识被彻底刷新,也纷纷表示思路被打开了。5年后,这批旱改水土地的承包合同到期之后,又该怎么做好耕种“文章”,或许现在就应该“从长计议”了。

  同荒地“斗争”多年

  “那片‘劣田’把大家都难住了。”在绹马坪村,大家对进村道路旁的数百亩土地“非议”较多,一提起来便不住摇头。绹马坪村支书、村委主任郑磊告诉记者,自从他记事以来,村民在这块土地上就用尽了全力。“这片地的经历很‘曲折’,一开始种植水稻,但是产量太低了,谷子都很难饱满,久而久之就丢荒了。”

  上世纪90年代,平安镇开始流行种植柑橘,村民们不甘心土地丢荒,又开始尝试种植果树。“一开始是种柑橘,但由于土质不好,柑橘长势很差,也容易得病。尝试了几年,基本上得不到什么经济效益。”郑磊告诉记者,最初大家也会施一些农家肥,但成本偏大,土质的问题也始终得不到改善。“上世纪60年代建过一个水能泵,年久失修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缺水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绹马坪村有3000多亩农田,当时大多数种上了柑橘和水稻,村民们对这片“劣田”除了有点遗憾以外,也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反正就是不断尝试。”郑磊说,后来平安镇开始种植柿子、桃树等果树,村民们又进行过一次尝试。“大家觉得柑橘和水稻对水的要求比较高,种桃树和柿子树应该相对比较适合。”

  “同样的树种,其他地里种出来有8两大,这块地种出来就只有2两,而且口感差距非常大。”这一回,村民的尝试再次“失败”。“明明是田,也种上了果树,但怎么看都像是荒山。杂草很高,走到果树跟前都困难。”郑磊说,大家不断想办法,但从来没有出现过希望,于是所有人都失去了信心,索性任由果树和那片地一起荒废。“断断续续荒废了20多年了,大家也确实没有办法可想了。”

  “劣田”变良田

  2022年,平安镇引进太平洋建设公司,由该公司承包绹马坪的“劣田”,并实施“旱改水”项目。一时间,各种大型机械纷纷进场,村子里也变得十分热闹。“没事就会去看,挖土机、土方车、压路机,从早干到晚。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新奇的,毕竟大家对这片土地太了解了,也想看看高科技和‘土方法’到底有什么不同。”郑磊说。

  改善荒地之所以不易,就在于原先的田貌发生了改变,且经过多年丢荒,已经形成了残次林。“田坎消失了,地里还有大量树桩,而且有许多地方已经形成了小山坡、坑洼地。但是对机械来说,似乎并不算太难。”郑磊告诉记者,大型挖机很快就能做到村民用锄头一年都做不到的事情。而且通过卫星测量,田坎边界也实现了“电子化”,便于将原先的小块农田,合并成大田。

  “我们投入了5000多万元,对这些残次林进行改造,工程量很大。”建设公司“旱改水”项目负责人梁成说,仅花了3个多月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农田规模形成不说,我们还修建了5条长约5公里的道路和5公里长的沟渠水管,基本上实现路和水都到田边。”

  除此之外,用绿肥改善土壤肥力低下的问题,也让村民耳目一新。“过去就知道施农家肥,其实根本不够。看人家把大片大片的油菜搅碎充当肥料,才晓得农业投入还是要‘大手笔’的。”郑磊说,去年,那片田地就完全变了模样,长出来的稻子又饱满又好。“过去哪见过这种场景,现在可以说那片田地是村里最好的田地也不为过了。”

  2022年,绹马坪村500亩“荒地”迎来了20多年后第一次水稻产出,对梁成来说,虽然效果还不是特别理想,但也算是成功了。“产出和正常的水田差不多,相信经过连续几年堆肥,还能有更好的效果。”

  “荒地”丰收,对村里人来说也格外新奇。郑磊告诉记者,当时有不少村民都觉得不敢相信,甚至会主动去要一些新米回来尝一尝。“口感很好,吃起来也很香。”不过,对郑磊来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村里多了几块土地,而是大家开始逐渐开始找到方法去应对过去束手无策的困难。“以前知道有高科技的东西,但觉得它离自己很远。这次‘旱改水’,我们村的人也做一点工,慢慢地也融入到了‘科学’地思维中。”

  五年后或有更多可能

  现在,村民已经习惯了绹马坪出现各式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化耕种设备。“连打药都是用无人机,一开始很多村民看到了就拍照发抖音,现在已习惯了。”郑磊说,村民感兴趣的不单单是新事物,还有新的种田观念。“你想,要是我们都用这种观念去看待农业发展,该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发展关键在人,人的改变是农村发展的根基所在。诚然,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农业产业化思维和市场经济化所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怎么适应变化和开创新局面的问题。5年,是绹马坪村“旱改水”承包的合同期限。也就意味着,5年以后村民可以收回土地自用,也可以选择继续出租赚取租金。

  “现在村民也有蛮多想法,搞特色产业、连片种植、轮种等等很多种方案大家都在讨论,都想着大干一场。”郑磊说,大家的目光并不仅仅在这片“旱改水”的土地上,全村3000多亩可耕种土地,还有可能做得更好。“过去看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现在不会这样想了。”

  绹马坪村该怎么做好耕种“文章”,当地政府也从未停止过思考。“首先要保障粮食安全,这是根本所在。在此之后,我认为应该培育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联系紧密、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组织,我们也正在朝这方面努力。”平安镇党委书记李著明说,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高效农业最大的阻力是村民的认识问题,在绹马坪村,村民的意识率先转变,这释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如今,我们也许可以从绹马坪村入手,打开我们一直想要打开的局面。”


责任编辑:曹榕榕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