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游船新竹筏新动力
漓江游迈进低碳出行新时代
□本报记者 李思静
历史会记得2022年5月16日。
这一天,广西内河首艘新能源旅游客船——“桂林旅游号”五星级新能源游船在竹江码头首航,为漓江旅游休闲船艇的发展增添新动力,引领漓江水上游进入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新时代。
历史同样会记得2023年4月20日。
这一天,漓江风景名胜区首批30艘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在阳朔县杨堤码头开航,标志着漓江旅游正式迈向新能源时代,也标志着漓江保护综合治理步入全新阶段。
漓江上正在掀起的这股新能源变革之风,来自桂林对“国之大者”的深刻理解。
顶层设计导向绿色,低碳漓江成为趋势。去年,《漓江游览排筏检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印发,“新建造排筏自2023年5月1日开始,禁止使用内燃机,自2026年1月1日起,所有排筏全部使用纯电池动力装置”为今后漓江游览排筏奠定了绿色发展基调。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加快建造新能源“绿色”游船和排筏。“我们计划今年打造1200艘纯电动力排筏,用‘电能驱动’替代‘燃油驱动’,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的旅游方式,更好地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桂林高质量发展。”中共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朱名武说。
排筏里外彻底换新,游览体验全面升级。阳朔县杨堤乡杨堤村村民周玉春行筏10年,谈及第一次驾驶全新纯电动力排筏的感受,他说:“太安静了!”记者了解到,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在满载全速航行状态下,载客区域噪音小于70分贝。这就意味着,乘坐电动排筏时,基本只会听到清清漓江水“浪打浪”的声音,老式排筏内燃机动力装置在江面上发出此起彼伏的“轰鸣”声将在今年年内成为历史。此外,纯电动力排筏完全不产生尾气排放和油污滴漏,可以极大地保护漓江生态环境;每组电池在排筏满载5人的情况下,可续航14公里左右,码头还建有“换电站”,确保能源供给;纯电动力排筏为原木色仿竹制船体设计,配上沙发、茶几、转椅等休闲设施,让游客在最美山水间,寻得“复得返自然”之感。
漓江污染防治体系持续优化,船舶污染物减排确保实效。2021年,《桂林海事局漓江船舶防污染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发布,以提升辖区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为核心,把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强化污染物处置作为工作突破口,依托政府统筹管理,强化部门联动,实现桂林漓江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船舶尾气排放量明显降低,船舶水污染物实现“零排放”,船舶噪音得到有效控制,桂林海事局“漓清”防污染监管文化品牌取得新成果,漓江船舶污染防治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我们目前引入的‘无人机+嗅探技术’平均仅需3分钟即可测出船舶的燃油含硫量,在磨盘山、竹江码头船舶开航密集水域,可以让执法人员更有针对性开展登轮检查,这也是广西海事系统最早投入使用的船舶尾气检测设备。”桂林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数据显示,去年4月以来,桂林海事局累计开展船舶防污染登轮检查260余艘次,开展船舶燃油抽检240余艘次,对24艘船舶开展了尾气检测,均未发现异常。辖区船舶油污水接收处理978次,共计4.571吨;船舶垃圾接收处理21406次,共计484吨;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理2946次,共计1157.6吨,推动漓江载客游览排筏污染物全部规范上岸处置,船舶污染水域事件发生为零。未来,桂林海事局还将引入一系列科技手段,比如,开发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系统、漓江水面油污在线监测系统、船舶尾气和噪音智能遥感监测系统等现代化监管方式,实现辖区船舶污染物产生、收集、送交、接收、处置情况的实时动态监管,全面掌握漓江污染物的去向。
新游船,新排筏,新漓江船舶防污染体系,低碳漓江不再只是远方的美好愿景。“我们正在与高校、科研机构还有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船舶供电、尾气处理等课题。同时,我们也在鼓励更多造船厂参与到船舶的新能源改造中,最终目的就是推动漓江船舶向新能源方向发展,让漓江更低碳。”该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