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漓管委信息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同步展示着漓江流域山体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游船航行视频监控、防溺水监控、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功能,漓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步入数字化新时代。 王旭 摄
▲4月20日,漓江风景名胜区首批30条纯电动力竹筏投入运营,为游客开启全新游览体验。 记者何平江 摄
▲桂林市实施漓江“三统”管理体制改革,树立全国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图为广西首艘五星级新能源豪华游船,采用电力推进系统,有效保护漓江生态环境,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助力。陆宇堃 摄
□本报记者 唐健扬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人民群众对水环境的美好畅想。
多系统交互、多部门联动。近年来,桂林建立起“千里眼”监测、大数据“跑腿”的智慧监管平台,以数字化转型牵引漓江治理工作蝶变跃升、跨越发展,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步入数字化新时代,智慧监管让水环境的美好畅想在桂林变为现实。
在竹江码头三号泊位,一套看似寻常的监控设备里藏着许多不寻常的“小秘密”,在它的背后一个独特的“窗口”正以数字化方式“直播”展示着漓江的“一举一动”。
近日,记者走进市漓管委指挥中心,科技感扑面而来,指挥中心内的“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是整个漓江治理指挥系统的“大脑”。大屏幕上,可同步展示漓江流域山体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游船航行监控、景区景点监控、防溺水监控,还建有元宇宙旅游应用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遍布漓江核心区域的摄像头,可以实时看到天上、水面、水下的画面,精准实施一体化监测,快速、精确且有效地监测漓江的“喜怒哀乐”,让漓江这份“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遗产”以最干净美丽的容貌呈现在世界面前。
据了解,漓江保护5G数字监控平台总投资3.16亿元,整个系统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将现代科技与漓江生态保护治理深度融合,以“云、网、端”全方位数字支撑体系构建数字漓江智慧生命体,为漓江“治乱、治水、治景”系列专项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通过5G数字监控平台对漓江支流的污水进行监测,哪个位置出了问题,江面哪里受到了污染,山体是否受到破坏,我们第一时间就知道。”漓管委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漓管委近百名综合执法队员日夜守护着1159.4平方公里的漓江“大宝贝”,全力以赴呵护着桂林的山山水水,如今有了科技助力,有效提升了执法水平。至此,漓江全域保护、利用、管理的“智山慧水,生态漓江”发展愿景成为现实。
当下,“互联网+漓江”的广泛应用,也为各部门和普通群众参与治江提供了便利,治江的维度更广、效果更好。
象山公园内,一块水质公示屏显示着漓江市区段水质总磷含量监测值以及地表水质标准值等数据指标,它直观展示漓江实时的水质数据。
据了解,为保护好漓江,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眼睛”作用,近年来,桂林生态环境局推动“数字漓江”生态质量智慧监测网络建设,像这样的水质监测已覆盖我市11条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达46个。
桂林海事局则依托广西海事智慧监管系统、桂林漓江船舶综合监管系统及广西海事局渡口渡船监控系统等打造漓江天网工程,同时与涉水部门进行信息共享,通过2049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和5个VHF基站实现漓江全年全天全程监管,充分覆盖监管盲区,还引入“无人机+嗅探技术”及船拍尾气监测设备达到不登船检测的目的,让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检查更具针对性,确保了漓江无船舶污染水域事故发生。
2022年4月,七星区人民检察院漓江司法保护大数据联动执法中心正式揭牌启用,在执法中心的数字化智慧大屏上,清晰地显示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各个重要码头、沿江水面以及建筑物的实时画面,北至虞山桥头,南至阳朔外事码头,实现了核心景区范围内的全域云覆盖、全程云监控,让检察人员在执法中心可随时对漓江重点水域违法行为进行轮巡,实施精准化动态监督。发现问题,可第一时间与行政部门协作配合联动履职,必要时通过行政处罚、刑事手段依法打击破坏漓江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同时,为了实现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宽案源,该院还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线了“漓江保护数字小卫士”小程序。市民群众仅需在手机上进行简单操作,发现问题可以一键拍照取证,确认上传即可完成举报。
一江碧水穿城过,两岸秀色锁清波。有了高科技“武器”的加持,给漓江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彻底改变了过去只能“靠腿跑、用眼盯”的管理手段,监管变得更加“耳聪目明”。如今水清岸绿的美好画卷跃然纸上,在“智慧大脑”的精细监管下,漓江定能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