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区民运会第二阶段首先进行投绣球比赛。图为接球队员努力调整姿态,让绣球进入背篓。记者何平江 摄
11月11日,民运会第二阶段进行投绣球比赛。图为高杆投绣球比赛场景。记者何平江 摄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11月11日上午,广西第十五届民族运动会第二阶段比赛在桂林市体育中心开赛。首日进行壮乡群众最喜爱的“投绣球”项目比赛,由贵港市和河池市代表队率先展开“强强对话”。
投绣球是极具广西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吸引了不少桂林市民的关注。观众中,有的架起长枪短炮、有的举起手机,站在场外的花圃边、石凳上,记录着选手们留下的精彩瞬间,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记者现场看到,队员们将用绸布或花布缝制的绣球在地上一字排开,每个绣球直径为5-6厘米,内装细沙,重150克,还系着一条长90厘米的绳子。场地中间竖着一根高9米的杆,杆顶有一个直径1米的投球圈。队员们站在投球控制线后,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将绣球投进圈里。同时,队员们还需通过默契协作,将绣球投入数米外一名运动员身上的背篓中。接球手背着背篓与队友面对面站立,中间隔着好几米的距离。他只能站在接球区内行动,要通过对面投球手的动作,判断来球的落点,或并或侧或前或后移动,或蹲或半跪地将来球接入背篓中。接球手每次成功接到球,都能博得在场队友和观众们的掌声。
据悉,本次投绣球比赛由于贵港市和河池市两队参加今年体育高考人数较多,在第二阶段率先展开争夺,其余各队将在第三阶段继续进行比赛。
投绣球在广西有着非常悠久的传承历史,最早出现于2000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最初,广西先民在作战和狩猎中把青铜铸造的兵器用于甩投,称之为“飞砣”。后来,人们在祭祀、集会等不同场合中将飞砣改成绣花囊并互相抛接。到了宋代,投绣球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媒介。如今,投绣球作为广西壮族民间普遍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进入了民族运动会的赛场,并被分为高杆投绣球和背篓投绣球两个单项。
在接下来的12日和13日,来自全区的运动员们将展开高脚竞速、板鞋竞速、蚂拐捉害虫三个项目的激烈争夺。其中,桂林市的高脚竞速、板鞋竞速项目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具备争夺奖牌甚至冠军的实力,市民可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