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根新一家(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静
“邓书记一家都是好人,我们都特别信任他。”提起灌阳县新街镇葛洞村党支部书记邓根新一家,街坊邻居都竖起大拇指。邓根新一家是远近闻名的热心肠,他们还因此获得桂林市第一届“文明家庭”称号。
“要么不当村支书,要当就要当好。”今年45岁的邓根新,仍然清晰地记得2002年首次担任村支书时立下的誓言。20年过去了,他带着这份初心,为群众不断谋发展、求致富。
1998年底,从部队退伍的邓根新放弃了当地政府安排去政府部门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养育自己的葛洞村。看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军营里摸爬滚打磨炼出来的不服输的精神,点燃了他满腔热血,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村里乡亲走出贫困出点力。他利用在部队学习到的农业科技知识,投入全部的退伍安家费,一口气承包了村里的10亩地,干起了农业种植,雪梨、沙田柚、水稻、蔬菜……他将能想到的品种几乎都进行了种植尝试。
“这小子是不是当兵当傻了,政府安排的工作都不要!”“好不容易出去当兵几年,又回来当个土农民。”好心相劝也好、冷嘲热讽也罢,邓根新听到耳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邓根新几乎每天都要往返10来里路向农技专家请教种植技术,还订阅了农业种植方面的报刊,一年、两年、三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那10亩地里,各种农作物轮番种植。
邓根新憨厚老实,也是个热心肠。东家大人出去干活小孩没人照顾、西家水缸没水了,总能得到他的帮助。在退伍后的第二年,邓根新高票当选为葛洞村第二届村委会主任,2002年当选为葛洞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修好了连接葛洞村与新街之间的道路,尔后,他又去开通了村里第一部电话。村民出行更方便了,获得外界讯息也更便捷了。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邓根新多次被县、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干部及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他被组织推选参加广西第一批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学完回来后,他“学到的东西更多了,视野更开阔了,信心也更足了”。他开始积极带头倡导搞土地流转,规模种植水稻蔬菜等经济作物,并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几年来亲身实践掌握的种植技术教给村民。村民们这时才明白了他最初在地里反复折腾的用意,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跟随他开始了规模种植。葛洞村在他的带领下,土地利用率高了、经济开始盘活了,出现了一大批种植和养殖专业户,村民也慢慢富裕起来了,从最初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提高到4000余元。然而邓根新并不满足,2009年他又承包了100多亩水田,集中种植水稻,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从亩产不足600斤到1000多斤的跨越。邓根新在2011、2012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12年1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为“钱粮双增”标兵。
如今,葛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近万元。为了村里的事业,邓根新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经常是顾不上自己家。他常说:“看见村里各项工作一件一件能落实,虽然苦点累点也值得,只要村强了、民富了,我吃点亏,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舍得吃这点亏。”
“这段时间哪里还有摘果的务工信息么?”“什么时候约广场舞?”……类似的信息邓根新的妻子唐凤娟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唐凤娟和丈夫一样热心、善良,农闲时组织村里的姐妹们跳广场舞,不时还给搭线联系务工信息,街坊邻居有什么难事也总是首先想到她。对此,唐凤娟的原则是:能帮的就要尽量帮。
“如果不读书,以后没有出路的。”村里有一个孤儿辍学了,邓根新跟妻子上门做工作,还专门带着孩子到桂林联系学校让他就读。平日里,谁家有矛盾,谁家有困难,一家人总是积极帮助排忧解难。
“老一辈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育成人,照顾他们是我们的责任,有责任就意味着无怨无悔的付出。”妻子唐凤娟平时对老父亲照顾有加。好的家风润物细无声,他们的儿子在县医院实习,女儿还在读幼儿园,一对儿女乖巧懂事,只要家里有好吃的,肯定第一个拿给爷爷吃,还会讲故事讲笑话逗爷爷开心。
这是一个尊老爱幼、上慈下孝的五口之家,更是一个让街坊邻居、邻里乡亲赞赏羡慕的家庭。邓根新一家,用实际行动传承着文明家庭的传统美德,为大家作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