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漓江每年都会吸引许多中外游客前来游览。
悠悠漓江清如许,青山绿水桂林蓝。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如今,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突破,山清水秀生态美的绿色优势全面提升,“一城文化满城绿”的风韵不断彰显,“桂林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愈加闪亮。
精彩镜头: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位于漓江兴坪段的游船川流不息,秀美的漓江敞开怀抱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据桂林海事部门统计,2022年国庆假期,桂林辖区共开航旅游船筏1.5万余艘次,近12万名旅客乘船饱览漓江风光。
蓝天之下,晴空万里,峰峦叠翠,碧波荡漾。随着游船的行进,青山绿水的画卷徐徐展开在外地游客贺先生面前。正当贺先生惊讶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他又被眼前的悠悠江水里那清晰可见的石头和水草所吸引,水草间还有许多小鱼欢腾地游来游去……10月1日,贺先生在漓江风景名胜区乘坐游船饱览山水风光时由衷感叹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更是一张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名片。多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用系统理念科学保护漓江,长期久拖不决的历史顽疾得到根本解决,漓江生态资源焕发新的发展成果,漓江保护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构筑了漓江生态安全屏障,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实际上,对于漓江的呵护有加只是桂林在全市生态保护工作中的一个缩影,桂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精彩回眸:
“四治”工程让漓江绿水长流
漓江以如今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离不开多年以来,我市精心推动实施的“四治”工程。“四治”即“治乱”“治水”“治山”“治本”。通过“四治”工程的持续推动,漓江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保护漓江,改革“治本”。在十多年前,漓江管理工作涉及20多个部门,长期以来存在“九龙治水”局面,缺乏高效统一的漓江管理机构和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2015年,我市正式挂牌成立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构建了“市、县区、乡镇、村居委”四级网格管理机构和综合执法体系,变“九龙治水”为“统一领导”。此后,市委、市政府在保护漓江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法治保障:推动出台广西第一部地方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工作的意见》《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破坏生态资源和景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使漓江保护工作走上法治轨道。
长期以来,漓江水域及沿岸积累形成了很多历史遗留的乱建、乱挖、乱养、乱经营、环境卫生脏等“四乱一脏”问题,市委、市政府对此进行了重拳整治:拆除漓江沿岸各类违法搭建6.8万余平方米,城市段洲岛鱼餐馆及违法搭建全部拆除;漓江城市段161艘住家船全部迁移上岸、112户妥善安置,清理拆解弃置船舶和餐饮船舶80余艘、“黑筏”570余张。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持续重点推进漓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工程,先后投入近70亿元,坚持强力治水,大力实施“净水、补水、壅水、引水”工程。2015年以来投入40多亿元完成城市段污水集中治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2012年的90.5%提升到99%以上,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漓江干流水质常年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漓江在2022年1-6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全国第三。在已有青狮潭水库、思安江水库的基础上建成斧子口、小溶江、川江3座水库,全面提升漓江水质,确保漓江水量,游客们即使在冬季枯水期都能看到象鼻山“大象饮水”的美景。
治好了水,还要治好山。如今,漓江保护区内的采石场已全部关停,我市投入2.6亿元开展漓江采石场生态修复,生态复绿21家采石场山体136万平方米;将漓江源头、沿岸的森林全面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实施“绿化、彩化、花化、果化”等,近年共完成植树造林163.5万亩,造就“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漓江美景。
住在漓江沿岸的村民廖家旺告诉记者,如今,他一边务农一边当筏工,“我土生土长在漓江边,对这几年漓江生态的变化有很深的感受。我们载着游客在江上游览时,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白鹭在周围成群翩飞,这说明漓江的生态真的越来越好了。”
今秋白鹭在临桂四塘镇田野飞翔的场景。记者李凯 摄
今年4月,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成立,切实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
脏乱差小岛蜕变成为生态公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漓江洲岛的生态修复,使出了“绣花功夫”,让一些洲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洲岛生态得到修复之后,漓江的水更清了,两岸的风景也更美了。
伏龙洲是漓江上的一个小岛,岛上原有居民23户130多人。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附近的居民借着秀美的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起了鱼餐馆。鱼餐馆老板为了招揽客人,私自砍伐树木,硬化漓江沿岸土地,养殖鸡鸭,岛上所产生的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漓江,严重破坏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从2015年开始,我市对伏龙洲进行生态修复改造,拆除岛上全部鱼餐馆,外迁安置岛民。经过污水整治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岸线修复工程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工程的实施之后,如今静卧在清澈漓江中的伏龙洲已变身生态公园,面积近80亩的小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岛上还建起了广场、栈道、科普湿地、亭台楼阁、亲水步道等市民休闲活动配套设施。“青山碧水,伏龙卧波。”经过生态修复后的伏龙洲俨然成为叠彩区的生态绿肺,它与虞山、叠彩山、木龙湖宋城、伏波山串联在一起,形成漓江叠彩段的秀美景观带。
看着曾经的家园一点点地变绿、变好,曾经的岛上居民黄岗由衷感到开心,他说:“能为保护好漓江生态出一份力,我们都很自豪。”
伏龙洲生态修复工程是我市洲岛生态修复的缩影。当前,桂林正在打造“一江四岛”(即漓江、伏龙洲、蚂蟥洲、南洲、大洲)项目,将要以漓江为主体,北起虞山,南抵净瓶山,将漓江水上游览与洲岛自然生态景区有机串联,与周边优质景区连通,形成一个贯通南北的大景区发展网络。蚂蟥洲等其他洲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正在抓紧推进,漓江城市段洲岛生态修复成效已经初步显现。相信在不久之后,它们也将完成华丽蜕变,成为桂林城的一抹新绿。
重拳出击守护“桂林蓝”
在桂林市民的朋友圈里,常常能看到蓝天白云的风景,“桂林蓝”渐成市民心目中的网红景观。这背后,是近年来桂林开展“蓝天保卫战”的喜人成果。
2009年至2014年间,桂林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下降,2014年一度在广西空气质量排名中垫底。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举措,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蓝天保卫战。
2015年,桂林市发布实施《2015-2017年桂林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计划》,大力推进燃煤污染治理,狠抓重点行业整治改造,强力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同时出台《桂林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签订大气目标责任状,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群、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定期公示各县(区)空气质量排名结果等多种方式,强化责任落实。
从2016年的“四尘四气”整治,到2017年的“PM10+PM2.5”联防联控,再到2019年的“优良天数+PM2.5+臭氧”三联控、实施《桂林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桂林市应对大气污染走上了一条精细化、法制化污染防治之路。
近年来,我市以“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三目标联防联控为攻坚重点,开展“五大专项行动”,打出治污“十大组合拳”,突出加强工业、燃煤、露天焚烧、采石场、机动车等污染治理。对全市248家砖厂进行专项整治,关停126家,122家砖厂在全区率先实现在线监控;742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改;完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禁燃区内燃煤散烧行为逐步清零;全市560余台燃煤锅炉全部完成整改;加大露天焚烧管控力度,完成露天禁烧区划定,落实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严厉查处露天焚烧行为;对197家采石场进行整治,关闭138家采石场;推动机动车排放检验新标准落地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全部完成新国标改造,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68954辆,连续5年超额完成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任务……
如今,我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正稳步提升。“蓝天一年比一年多了,夜里经常能看到满天繁星,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禁燃烟花爆竹之后,空气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市民林先生对此深有感触。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2年1-8月我市优良天数238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97.9%,同比增加5.8个百分点,增幅全区第一。PM2.5(细颗粒物)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0.5%、10.7%。预计全年空气环境质量将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成为全区唯一连续8年完成空气环境质量考核指标的城市。
精彩展望:
《桂林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一个五年,是广西进入加快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关键期,也是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打造富裕和谐美丽新桂林,坚持新发展理念、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
未来,我市将继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我市将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桂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生态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以及加快建设美丽桂林,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以期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及优良天数明显提升,市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以及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保持在100%,重点湖库及城市内河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保持在100%,土壤、地下水和噪声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等约束性指标达到自治区考核要求,环境监测、监管及应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明显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优势更多转变为发展优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记者莫俊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滕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