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十年磨一剑 砺得梅花香
几年前苦练基本功的伍思亭
2021年获得梅花奖的伍思亭
□本报记者苏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对于一个舞台演员来说是一个敏感的数字,它足以让人完成一次蜕变。在桂剧演员伍思亭看来,上一个十年完成蜕变的不止她自己,还有她身处的整个桂林戏剧行业。
“我们对桂剧艺术的那份热爱与追求不会变”
2012年,对于桂林戏剧行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桂林市进行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将桂林市桂剧团、彩调团、曲艺团三团合一,成立了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组成了一个艺术表演门类齐全、编导创人才集中、具有独立创作演出大型戏剧的专业文艺院团。
改革,总是同时伴随着期待与质疑的声音。大部分人选择了期待,伍思亭是其中之一。她的期待缘于对这个行当的热爱。
伍思亭出生于桂林荔浦,从小喜好表演,年少时考入了广西艺术学校桂剧班学习旦角艺术,就此与“桂剧”结缘。她深深爱上了这门有着300多年历史、博大精深的地方传统戏曲艺术,一发不可收拾,她将桂剧视为自己今后为之奋斗的事业。毕业后,她如愿获得了在桂林市桂剧团工作的机会。
伍思亭来到桂剧团时,并没有赶上桂剧“最好的时候”,放眼全国传统戏曲,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场地限制、演出减少、后继乏人、观众断代、剧本老旧、人才培养难度大、多元文化冲击……这种种都在“唱衰”这个行业。
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师父们与老桂剧人坚韧执着的精神影响着伍思亭,“无论外面世界怎么变,我们对桂剧艺术的那份热爱不会变,即使没有人看我们,我们也坚持每天训练、排练,认真对待获得的每一次展演机会及演出。”
改革那年,正逢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报告明确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战略,桂林更是坚定了发扬光大历史文化的发展思路。这让桂林的戏剧人备受鼓舞。
改制获得了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演职员工的待遇有所提高,闲暇时间不再需要“走穴”,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排练场地的修建问题被提上了桂林市政府议事日程,市教育局也尝试让桂剧艺术课程进校园……
这一系列的配套支持让桂林戏剧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在这十年里,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先后代表桂林多次获得广西桂花金奖、铜鼓奖、广西“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
2021年,桂林戏剧人更是向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再次发起冲击。
桂林戏剧再“摘梅”
2021年,距离上一次桂林获得“梅花奖”已过去了19年。这次,桂林戏剧创作研究中心选送的竞演作品是桂剧《马前泼水》,伍思亭在剧中扮演崔巧凤一角。
伍思亭记得,这部大戏开始筹备是2020年3月,当时正是全国疫情不稳定的时候。“外面人进不来,里面人出不去,作曲人李石庵老师刚好在香港,无法到桂对演员们进行指导。大家只能自己学,分了七八组人一起学,大家每天戴着口罩,从识谱开始,再到唱腔,一点点细抠。”
到了当年8月最热的时候,疫情稍微稳定,他们从西安请来了王化武导演进行指导。以王化武的经验,像这样一部大戏,经验丰富的演员一般也要排至少半个月。让王化武没想到的是,在桂林排的这部《马前泼水》居然一个星期就拿下了。“我在全国排戏,从没见过以这样的速度得到呈现。”桂林戏剧人的专业与努力让王化武赞叹。
“那一个星期,我们是‘疯’的,从早到晚我就是崔巧凤,他(邓菲)就是朱买臣。”伍思亭口中的“疯”是演员一种忘我至“出不来”的状态。为了抓进度,伍思亭与搭档邓菲每天从早到晚都投入到戏里,每次排练完,他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走路、吃饭,就连睡觉,脑子里都在念台词,记走位。“7场戏我们5天全部拿下,第6第7天就可以联排,第8第9天进乐队,第10天向院领导汇报演出。”
一年后的5月16日,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携作品《马前泼水》来到南京参加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在来南京之前,此剧已在桂林大剧院进行了展演,“我们去比赛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压力,因为我们在家乡演出时就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与鼓励,我们是带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奔赴南京的。”伍思亭说。
专业的技艺,刻苦的钻研,加上身后家乡人的的肯定与支持,让这部桂剧《马前泼水》顺利完成了南京竞演。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5月21日晚,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江苏南京颁奖,共15位演员获得“梅花奖”。伍思亭凭借桂剧《马前泼水》摘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桂林时隔19年再摘梅,也是全广西第五朵梅花。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从2012年至今,桂林戏剧走过了改制浪潮的十年,这十年,桂林戏剧人用一个个优秀的作品,以及沉甸甸的奖项回答了十年前的质疑声。目前,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下有专业场馆3座,其中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为全国百家非遗馆之一,广西省立艺术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今天拥有的创作环境与条件是十年前无法比拟的,对于我们这一代戏剧传承人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伍思亭说。(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