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仔”“画饼”“行月” 这些中秋习俗不一般

来源: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2022-09-11 10:52:04 我来说说 阅读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在广西过中秋节,有一些独特的民族习俗。尽管这些习俗形式不一、风格迥异,但人们想要表达的愿望却是一致的:期盼圆满、幸福、美好。

  忻城“小马仔” 祈盼来年丰收

  制作、摆放“小马仔”是来宾忻城县独特的中秋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子,朝着月亮的方向放上月饼、水果等供品,以及自己动手制作的小手工艺品,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小马仔”。

  


  忻城的手艺人在制作“小马仔”。樊绍光 摄

  别看它名字叫做“小马仔”,其实造型不仅仅是“马”,而是以十二生肖为基础,结合了人们的想象和寓意,造型奇异多姿。人们用上等白米和忻城糯玉米打磨制作成干粉之后,拿到锅里蒸熟,然后将熟米团捏成各式各样的“小马仔”。上色之后的“小马仔”,栩栩如生,透着一股质朴的趣味。

  


  “小马仔”以十二生肖为原型。

  忻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樊绍光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告诉记者,关于“小马仔”还有个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天灾不断,当地的村民苦不堪言。恰逢有一年风调雨顺,粮食获得丰收,又临中秋,一户樊姓人家为祈求来年顺利,就拿出家里的白米磨粉蒸熟,捏成马、牛等六畜模样。待到中秋节晚上,再拿出来摆上,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供拜。村里人看见后纷纷效仿,从此逐渐演变为当地的一种民俗。

  “制作‘小马仔’,要想获得好的成品,还得格外讲究浸泡、蒸制的时间,舂打的力度,捏制的手法,色彩的运用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成品质量。”樊绍光说,“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体现”。

  怀远“画饼” 绘制花好月圆

  临近中秋,河池的怀远古镇,人们正忙着“画饼”——在一种米饼上作画,再用来供奉月亮。怀远的“画饼”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月亮饼”。这种独特的中秋民俗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

  


  怀远“画饼”是中秋节供桌上的主角。

  看似简单的米饼做起来马虎不得,得先将糯米放入锅里炒,炒至有香味后盛出,打成粉,再倒入熬制好的糖油搅拌,最后才能制成犹如一轮圆月的大米饼。

  米饼做好之后,“画饼”师傅就开始为月饼绘制图案。在南宁工作的肖先生,对家乡人的“画饼”技艺印象深刻:“师傅们可厉害了,有的画龙,有的画凤,有的画花……”

  


  怀远镇手艺人在创作“画饼”。受访者供图

  “这些彩绘颜料由做五色糯米饭的枫叶、红蓝草、黄花等植物精制而成,都是可食用的。”肖先生还透露了另一项“秘诀”: 颜料得用米酒调制,这样可让色彩保存数年;如果是用水调制,一两个月就褪色了。

  幸福团圆 主题亘古不变

  除了“小马仔”“画饼”,广西还有不少独特的中秋节习俗。

  如中秋节当晚,侗族芦笙歌舞队会去邻近的山寨赛歌,歌声悠扬,舞姿摇曳,人群仿佛荡漾在如水的月光里,叫做“行月”。侗族小伙子还会趁此佳节良辰,进行欢乐浪漫的“赛歌求婚”。

  龙胜各族自治县的苗寨里,有一种“偷南瓜”的习俗。南瓜在苗家人眼里有着富贵吉祥与幸福团圆的寓意,每逢中秋佳节,寨子里的年轻人便争相上山“偷南瓜”。“偷”回来的南瓜通常会被插上点燃的香,挂上爆竹,放在屋前,似一团火红的圆球,用做月圆之夜的祭祀灯。点燃的香燃到爆竹处,引爆爆竹,增添喜庆吉祥气氛。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密码’,无论人们以哪种形式欢度中秋,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团圆、祝福、欢聚是中秋永恒的主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韦苏文说。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