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石榴籽紧抱 唱响山歌里描写的“好日子”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2-08-25 16:13:49 我来说说 阅读

  龙胜:石榴籽紧抱 唱响山歌里描写的“好日子”

  龙胜各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潘志祥 摄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韦吉阳

  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是全国仅有的2个各族自治县之一,也是中国南方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龙胜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无比优越性,显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回首过往,踏歌前行。站在新起点,龙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结合龙胜实际,聚焦“13310”奋斗目标,坚定信心、凝聚合力、感恩奋进,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更大的力量。

  民族团结进步花在山水间“尽情绽放”

  “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这首署名为“黄孟矮”的诗,至今仍镌刻在该县江底乡才喜界的石壁上。88年前在这陡峭山路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历历在目……在红军岩不远处的泗水乡龙甸村,家族聚齐了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的不在少数,尽管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在这个多民族家庭中,却是其乐融融,相亲相爱。

  红军进入龙胜时,正是桂北瑶民起义失败的时候。红军尊重各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严格执行红军纪律和民族政策,真诚团结各族同胞。长征期间,红军总政治部制定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十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一直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的高度自信,把伟大的长征精神化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使龙胜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十年来,龙胜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利用红色文化激活龙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龙脊镇大寨村都会举办传统晒衣节,每家每户都把箱底的花衣、饰衣、花裙拿出来晒,各家的晒排上、走廊上一串串红红绿绿的衣裳鲜艳夺目,“晒衣节”也因此而得名。除此,正月鼓楼节、二月祭萨节、三月长发节、四月开耕节、五月梳秧节……形成了“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的“民族百节之县”,民族节日游、民俗风情游成为龙胜旅游吸引广大中外游客的一大亮点。

  十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以创新“民族+”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文化、经济和社会治理各个领域,探索出一条具有龙胜特色的创新创建之路。龙胜已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3个单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龙胜文化厚重、民俗淳朴、精彩纷呈。保存有最完好的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具有“苗瑶侗壮汉,团结一家亲”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建筑、服饰、节庆、文化各具特色,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多民族生态博物馆。

  擦亮生态“底色”,乡村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我们的核心区包括5000亩连片罗汉果种植区、占地20亩的罗汉果文化展示和交易区,上塘扶贫产业园的收购加工区。通过核心区的创建连点成线,扩线为面,形成促进核心区建设与提质增效有机结合的新局面。”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中国特优罗汉果核心示范区”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国”字头品牌。全县种植罗汉果6.5万亩,其中瓢里镇种植7380亩,由于瓢里的地理优势可辐射的范围广,也为接下来的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大山是过去发展的阻碍,十年沧桑巨变间,又成了龙胜发展的“宝藏”。走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农村经济和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基础体系也更加完善,龙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3.0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81亿元,年均增长6.4%。

  “我种了80亩的罗汉果,按今年保护性收购价来算的话,罗汉果收入预计有40多万元。”瓢里镇六漫村村民谭建学说。

  近年来,龙胜坚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以打造“中国特优罗汉果核心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罗汉果深加工,推动罗汉果全产业链发展。如今,龙胜特色品牌建设成果显著,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和商标注册,全县完成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6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5个、农产品商标注册61个,龙脊茶叶、龙脊辣椒、凤鸡、翠鸭、地灵花猪、龙胜红糯等都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龙脊梯田农业系统相继获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荣誉称号,乐江镇地灵村(龙胜红糯)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2016年以来,龙胜共减贫4.5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8.7%直至全面脱贫。十年来,龙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通过多年不懈奋斗,各族人民在绿水青山间逐梦“绿、富、美”,美丽乡村、美好生活在这里变成现实,生动诠释了持之以恒的力量。

  旅游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

  “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是过去龙脊梯田金坑片区瑶族同胞生活的真实写照。2011年,当地人均纯收入仅有2000多元,人们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当地群众过着“捧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的尴尬生活。“金坑”这一让人有着丰富财富遐想的名字,当年却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十年来,龙胜努力构建龙胜全域旅游,构建“一核两重四镇五区”新发展格局,重点推进龙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龙脊梯田景区创5A级旅游景区。

  “现在唱歌跳舞不但可以养家,还可以发家致富。”村民潘凤飞说,虽然受疫情影响,这两年每年歌舞场的大嫂们每人还是可以分得1万多元。黄洛红瑶群众从最早帮助客人带路上龙脊梯田观景,到打破千百年传统解开包裹严实的长发,然后在木楼堂屋进行简单的民俗表演,再经过旅游相关部门多次的提升打磨,成就了今天的“天下第一长发村”旅游品牌。

  “绿水青山,现在真的成了金山银山。”大寨村支书潘保玉感慨道,依靠旅游业,村民们纷纷走上了致富路。曾是贫困村的大寨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摘掉了多年的“穷帽子”。通过发展旅游,当地村民如今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坚持以打造中国生态旅游强县为抓手,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旅游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2011年至2021年,龙胜累计接待游客6484.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722.539亿元。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