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版:特别报道[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廖骏、廖骥:为革命捐躯的兄妹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17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陈静 
  在王城景区秀丽的月牙湖畔,矗立着一座高8.7米的三面形石碑,三面分别刻着“中山不死”“总理遗训”“主义常新”字样,碑座为五角形五层台阶。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取道桂林北伐,一群进步青年在此聆听了孙中山的演说,其中一对兄妹在孙中山的启发下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桂林学生运动的先驱,他们便是廖骏、廖骥兄妹。
  廖骏、廖骥兄妹,分别于1904年和1906年出生在桂林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们自幼丧父,靠着母亲曾氏帮人洗衣和当保姆所得的微薄收入度日。穷困的生活使兄妹俩从小就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两人从小学到师范,一路品学兼优。
  在少年时代,廖骏、廖骥就已经开始关心时事政治,具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爱国意识。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消息传来,桂林城也很快掀起了学生爱国运动的浪潮。廖骏是骨干,在他的影响下,妹妺廖骥也积极参加到这一运动中,他们常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演戏、讲演,宣传“五四”运动,查封奸商仇货(指敌对国家的商品和货物)。在这场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他们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1921年秋,廖骏、廖骥兄妹参加了由李铭勋、李征凤等进步青年组织的新中国学社。1921年12月,孙中山先生取道桂林北伐,廖骏、廖骥兄妹俩被选为代表去欢迎孙先生。在聆听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及北伐大义的演说后,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决心为平等和民主而努力学习。1922年,廖骏考取了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3年廖骥考取了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1925年夏,毕业后的廖骏到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当教师。1926年1月,党组织派李征凤到桂林开辟新区,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组织,很快,廖家兄妹都被吸收为共青团员,并在实际斗争中,逐步成为青年工作的骨干。不久,廖骏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担负起党组织交予的开展青年学生运动的工作。得益于他的努力工作,桂林青年学生反帝反封建爱国民主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同时也做好了团组织发展工作。
  1926年冬,廖骥从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在开展桂林青年学生运动工作中,廖骏、廖骥兄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发动和带领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振臂高呼。他们组织学生上街演文明戏。毁庙宇、打菩萨捣神位,宣传破除迷信,号召群众起来革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还号召群众不要买仇货,并到商店清理仇货,到码头检查来往船只,发现仇货立即扣压。
  为了教育群众,促使反帝斗争在桂林的深入发展,1926年5月30日,李征凤等决定,借纪念“五卅”惨案一周年之机,在桂林王城召开群众大会,会后举行反帝大游行。在这次活动中,廖骏、廖骥兄妺积极协助李征凤,他们除了发动本校师生参加活动外,还联络和发动其他各校学生参加大会和游行。在他们和其他同志努力下,到1927年春,桂林的团员由原来的七八人发展到40多人,并建立了省立第二师范、省立女子师范、省立三中、小教联、国民党桂林县党部和报社5个团支部。
  同年8月初,报经共青团广东区委批准,由共青团梧州地委特派员苏炳瑜主持,在桂林皇宫街19号成立了共青团桂林地方执行委员会,廖骏被选为团地委宣传委员。此时廖骥已被团组织派往恭城,在淑德女校任教师,开展团的工作。廖骏还利用他当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和《教育日报》编辑的公开合法身份,取得校长裴邦焘(国民党左派)的支持,在报上宣传爱国思想,报道各地反帝反封建的正义行动,使《教育日报》成为革命的喉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下旬,由刽子手黄同仇任主任的桂林区“清党委员会”成立,在桂林全城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廖骏、廖骥兄妺先后被捕。在狱中,两人不管敌人如何威逼利诱,丝毫不屈服。1927年10月,廖骏、廖骥兄妺,分别被敌人杀害于桂林丽泽门外和恭城县城厢李子园边。
  “一门两烈士,这在桂林的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介绍。记者多方查找,没有能找到两兄妹的任何照片,也没有纪念碑和墓碑,没有后人的消息。兄妹俩的事迹只在桂林市党史资料丛书《桂林英烈》中有记载。桂林党史专家说,虽然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但作为桂林青年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廖骏、廖骥兄妹俩,对桂林共青团组织的建立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