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防护网”已铺开 市区漓江段7天已救起8名溺水者
惊心动魄救援背后
更要为预防“查缺补漏”
冬泳协会志愿者正在劝导游泳者。
图为14日解放桥水域救援的一幕。(警方供图)
16日,民警救起一名溺水者。(警方供图)
进入7月以来,我市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水事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水流吞噬。“痛定思痛”,从7月13日以来,海事、漓管委、公安、农业农村、教育等部门以及搜救志愿者队伍、冬泳协会、社区纷纷开展了巡逻驻守活动,市民也积极参与到了“防溺水”宣传中。
多部门的巡逻驻守行动有了一定的效果,私自下水的孩子少了,家长们防溺水的意识也提高了。
短短7天,有8名溺水者被巡逻、驻守人员从漓江上救起,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生命。这些成功的救援固然可喜,但更应该看到,守护生命中预防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惊心动魄的救援。
“驻守”漓江有成效
7天救起8名溺水者
“前段时间,连续发生中小学生溺水事故,这样的消息太让人揪心了,而这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防溺水’行动正在展开。”昨天下午,在漓江市区段解放桥水域,漓江分局民警一边进行江面巡逻,一边介绍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防溺水”工作。
7月13日上午,桂林召开了2022年暑期防范中小学生溺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做出了重要批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组织排查、整改辖区内溺水事故多发地,完善工作措施、强化宣传教育,全力防范中小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之后,海事、漓管委、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以及搜救志愿者队伍、冬泳协会、社区纷纷开展了巡逻驻守活动,驻守范围基本涵盖了漓江市区段所有易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域。
这样的驻守也很快取得了成效,7月14日下午,解放桥六匹马处有一名少年溺水,现场驻守的“冬泳协会”成员立即展开救援,成功将溺水者救上岸。
同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女子在岸边戏水时,失足落入3米深的航道里。正在巡逻并开展防溺水宣传工作的漓江分局民警,立即跳入水中奋力施救,最终将女子成功救起。
7月16日下午4时许,漓江分局民警驾驶快艇巡逻至解放桥水域时,发现一名近50岁的游泳爱好者在游泳过程中脱力,发生溺水。民警立即驾艇前往开展救援,男子被救援上岸。
3个小时后,在漓江净瓶山大桥水域,3名中学生玩水时被冲走,漓江分局和漓管委联合巡逻队立即前往施救,成功将落水者及时救起,3名中学生因此脱离危险。
除此之外,15、16日,“漓江救援”、“祥和救援”救援人员也分别在各自驻守区内救起溺水者。
根据漓江分局截至7月20日下午的统计数据,7天来,全市巡逻、驻守人员已经救起了8名溺水者。
每次参与一起救援
亲历者都感到揪心
一次次从江中将溺水者救起、挽回生命,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也让每天全心付出的民警、海事、救援、志愿者看到了驻守、巡逻的效果。
然而,当谈起救援溺水者的过程,亲历此事的救援人员几乎都会感到揪心不已。
市冬泳协会会长周忠华告诉记者,今年冬泳协会的巡逻、驻守活动是从6月份开始的,他到现在已经参与了4次溺水救援,其中斗鸡山1起、解放桥2起、伏波山1起,事故时间都是下午游泳高峰期,4次全部救援成功,未出现溺亡。
“我清楚地记得,一次救援时,一位母亲焦急地来向我求助,说她的儿子一个人从六匹马码头游到了河中间,而且看上去有点游不动了。”周忠华回忆说,“当时,母亲说‘孩子是会游泳的’,但当我们游到孩子身边时,他已经有点体力不支了,在河中心上下‘扑腾’,被我们拉回岸边。”
周忠华说,我们都知道户外水域水流、温度都变化很大,这位母亲是及时发现了孩子的异常,让我们帮忙,但实际上,水情千变万化,如果救援再晚一点就可能发生危险。
事后,我们严厉地教育了这名家长,让她不要让孩子再到这样危险水域玩。
此外,“祥和救援”队救援人员路建宁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从巡逻活动开始,漓江市区段确实没有再发生游泳溺亡事故。
“如果在我们驻守的河段附近发生溺水事故,一般我们3分钟内就能到达现场。”路建宁说,“但是,漓江一些区域的水流速度很快,3分钟时间,人可能会被冲出去数百米,甚至可能直接被卷入河底……”
路建宁说,志愿者们如果看到未成年人,一定会上前询问是否由家长带来,并且会让孩子找到家长,否则一律“吼”上岸。
学校掌好安全舵
家长绷紧安全弦
防溺水,预防永远比施救更有效,绷紧防范弦必不可少。相关部门在江边织起“防护网”的同时,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们也在积极行动。
据了解,根据市教育部门要求,从7月14日开始,就“防溺水”行动,各学校一直在加强家校联系。按照“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的原则,建立每天“报平安”制度,利用班级家长群,家长每天对学生安全情况进行报告,班主任每天向学校安全负责人报告,做到不厌其烦地每天提醒家长和学生,确保暑假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能平安返校、不少一人。
记者采访本地多所小学了解到,目前各所学校除了开展“日报平安”活动,基本也完成了入户家访,让“防溺水”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穿山小学相关负责人邵老师表示,今年暑期学校做的防溺水工作可以用“严防死守”来形容,不仅首次开展暑期“防溺水家访”,还把每天一次“报平安”提高到每天2次。
“如果家长没有报平安,我们班主任就会给家长打电话确认孩子情况。”邵老师说,虽然这个活动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但是孩子安全无小事,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当学校、有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齐心认真去做防溺水工作,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邵老师说。
目前,从该校各班班主任的反馈来看,这一系列工作开展后,学生家长带孩子去漓江边戏水明显少了,孩子私自结伴去漓江玩水的情况也暂时没有碰到,家长们对孩子安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升。
二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表示,前段时间,每当听说有孩子溺亡的消息,心里就非常难受,好不容易拉扯大的孩子说没就没了,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所以她认为学校这次的家访和日报平安工作开展得十分及时。
“我以前还会带孩子去漓江边玩玩水,现在我是绝对不允许孩子去漓江边碰水,而且在学校的感染下,我现在经常会把防溺水知识发到家族群、朋友圈里,让大家共同树立防溺水安全意识。”
另一位学生家长侯先生,家住漓江附近,所以学校第一时间就到家里进行了家访,宣传防溺水知识。
侯先生说,他平时白天忙于工作,所以孩子都是妻子和自己的父母在照顾,今年暑假他每天都和家人强调要时刻看住孩子,千万不能带孩子去漓江边戏水。
织起防溺水“防护网”
需要每一位市民的重视
记者从海事局了解到,自从14日各驻点落实驻守、巡逻制度之后,市内已经多日没有发生溺亡事故。从目前的情况看,驻守、巡逻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也让人满意。
与此同时,参与驻守、巡逻的志愿者,依旧在努力提升救援水平。
周忠华表示,今年冬泳协会的桨板队成员也加入了巡逻、驻守队伍中,他们下一步会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看是否能把桨板纳入到施救工具里。
“相对于在岸边巡逻,通过桨板能够更快速地到达溺水者旁边,相对于一些救援排筏,桨板也显得更加轻便一些。”周忠华说。
“漓江救援”队、“祥和救援”队相关负责人说,当前他们的救援装备还有待完善,下一步他们一方面会通过自身的力量去补充救援装备,也会努力寻求各方帮助,积极与有关部门、爱心企业沟通,完善人员、装备配置。
漓江派出所巫警官说,虽然如今巡逻、驻守、宣传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实际巡逻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人“不信邪”。
有些叛逆期的孩子,不仅私自结伴来游泳,还不听志愿者的劝导;少数家长也还是带孩子到危险水域戏水,殊不知危险就在他们身边。
巫警官说:“随着高温天气持续,来漓江游泳的人只会多不会少,我们只能通过加大巡逻、驻守力度,更耐心地宣传、劝导,更迅速地施救,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同时,巫警官也提醒,就在众人同筑溺水“防护网”的时刻,作为个人切莫因为自身大意,将这面网撕破,防范溺水事故,需要每一位市民的重视。
记者手记
“虽然每一次成功营救都可喜可贺,但救援失败的代价却可能就是鲜活的生命消失。”从漓江边回来,救援人员的话始终萦绕在记者脑海。
近期,市区防溺水的社会工作十分给力,驻守漓江的各种力量加强,学校社区的宣传到位,市民的防范意识提高,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正是如此,私自下水的孩子少了,溺水者也幸运获救。
不过,也正是7天救起8人的数字告诉我们,暑期防溺水的隐忧仍没有消除,还有不少不了解水情的市民贸然下水游泳,有人呼救及时他们才幸免于难。但是如果救援失败,后果仍然不堪设想,再完美的救援方案、队伍、技能也承担不了如此的代价。
正是因为如此,晚报才不厌其烦提醒,预防比什么都重要。从暑假开始前未雨绸缪,为市民制作漓江险情地图,到呼吁部门、学校、家长一同织起“防护网”,再到记者一次又一次在江边观察,为的是给“防溺水”查缺补漏。
凡事预则立。桂林已至三伏天,天气热,看好孩子,保护好自己,莫让所有热心人的努力徒劳。
记者陆鑫 林扬 文/摄(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