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文化标识之雕塑系列】象鼻山前的蔡锷雕塑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2-06-16 11:13:01 我来说说 阅读


  

蔡锷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记者杨湘沙整理)

  开栏语

  雕塑是城市的记忆。当一个人想要去探索一座城市的成长基因的时候,就应当去看它的雕塑。桂林,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散落在各个阶段、各个区域,如同散珠碎玉。

  据悉,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按照桂林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广旅局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了一项文化建设工作——打造经典的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第一批有历史文化标识(抗战文化标识)20处,第二批有历史文化标识(历史文化雕塑)12处。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普通大众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脉搏,增强市民和游客的文化自信,是打造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的初衷。今起,本报推出“桂林历史文化标识之雕塑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走近桂林的历史文化雕塑,听塑像讲述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1916年,蔡锷病逝于日本,年仅34岁。数月之后,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了国葬。如今的蔡锷墓,位于岳麓山白鹤泉左后方山腰上。

  蔡锷的事迹,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但可能不少桂林人都不知道,蔡锷其实还曾与桂林有过一段不浅的渊源。今天文昌桥南面的小广场上,就立有蔡锷将军的挎刀骑马雕像:右手挽缰勒马,左手平举戟指,英姿勃勃,威风凛凛。据悉,这是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按照桂林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广旅局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的一项文化建设工作——打造经典的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第一批有历史文化标识(抗战文化标识)20处,第二批有历史文化标识(历史文化雕塑)12处,蔡锷像属于第二批的历史文化雕塑之一。

  据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相关人士介绍,桂林历史文化散落在各个阶段、各个区域,如同散珠碎玉。该中心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就是要努力把桂林散珠碎玉式的历史文化串起来,系统梳理抢救,整理研究,保护传承,开发利用,进一步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普通大众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脉搏,增强市民和游客的文化自信,是该中心打造城市历史文化标识的初衷。通过专家论证,该中心精选出了在桂林乃至中国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文化遗址和文化名人进行设计创作,运用不同材料的组合,通过不同风格的艺术展示,使这些标识雕塑成为一个个精致的文化小景,对提高桂林各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提升桂林的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者、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凭借着与桂林的一段不浅的渊源,出现在桂林的城市标识雕塑群中,蔡锷当之无愧。

  史料记载,为了找回中国人的“国魂”,蔡锷进入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从一名士兵开始,用实践检验他的救国方法。1904年,时年22岁的蔡锷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学成归国。此时,清政府为了自救,开始实施新政,大力引入各种新式人才。这令文武双全的蔡锷顿时成了各地督抚争相哄抢的“无价之宝”。听说蔡锷归国,广西的李经羲立即向朝廷启奏,要蔡锷到广西任职。刚调任盛京将军的赵尔巽也极力请求蔡锷赶赴奉天(今沈阳)助自己一臂之力。眼见两省督抚级官员为了蔡锷几乎大打出手,湖南巡抚端方自然也不甘示弱,他大打“回乡援建”的亲情牌,希望老家邵阳的蔡锷能回湖南效力。不过,蔡锷最终将自己报效国家的首站,定在了广西。

  1905年,一到广西,蔡锷立即被任命为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负责新军筹备及编练,并协助广西巡抚李经羲处理这段时期广西平匪初见成效后的后续事务。之后,在新任广西布政使张鸣岐的支持下,蔡锷创办了广西陆军小学堂,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军事人才,“民国以后,桂系人才如李宗仁、白崇禧等,担当国事,皆蔡公教泽所遗”,许多学生参加了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涌现出众多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桂林期间,蔡锷除担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陆军小学堂总办外,还曾担任广西测绘学堂(教授军事测绘)堂长、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等职。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筒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蔡锷训练中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身先士卒,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斗争。对蔡锷有提携之恩的李经羲,在清除完广西的匪患后即被调回北京,接替李经羲的林绍年对新政不感兴趣,对蔡锷的工作也不太支持;此外,蔡锷以“外地人”身份执掌桂军军权,也引发了各利益相关方的不满。再加上同盟会员在教官的任用问题上,认为蔡锷有打压同盟会员之嫌,心有不甘的地方官绅与同盟会员一拍即合,遂决定联手将蔡锷排挤出广西。深感无用武之地的蔡锷只能无奈地选择去职。1909年,李经羲被起用为云贵总督。李经羲上任后的头件大事,就是召回蔡锷。1911年,蔡锷赴云南,从此在云南逐步走上了人生事业的巅峰。

  资料记载,广西陆军小学堂成立于1906年,由蔡锷选址、规划、兴建并任总办。学堂共办四期,毕业学生数百人。不过,广西陆军小学堂因成立仓促,来不及建筑校舍,只好用桂林南门外旧教场的兵棚作为临时校舍。第一班入学了一年,第二班入学一个多月,才搬到象鼻山旁边新建成的陆军小学堂。这个学堂的校舍在当时是相当新式的。学堂坐南向北,南端是一座总办、监督、提调的大办公室;东边有四座楼房,西边亦有四座楼房,北端是一个大礼堂。北端礼堂与南端大办公室距离约100米,东西楼距离30米,中间围出了一个大操场。这个学堂于1908年初全部建筑完成,但在1923年被沈鸿英的军队拆毁,木料做柴火烧,砖瓦被卖去做军饷,据说只遗下来了一些石磴子。

  记者这天围着象鼻山公园转了一大圈,已不见广西陆军小学堂的踪迹,颇为遗憾。不过,学堂虽然无迹可寻,但有蔡锷将军的雕像在,仍会让我们想起那一段历史,想起蔡锷和桂林的渊源,想起象鼻山旁边曾经的军号嘹亮。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