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变绿记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2-06-07 11:37:44 我来说说 阅读

 


  图①:桂林市雁山区一个采石场的对比图片,上图拍摄于2015年4月,下图拍摄于2021年10月。

  


  


  图②:漓江桂林市区段蚂蟥洲,左图拍摄于2006年2月,右图拍摄于2021年11月。

  


  


  图③:漓江市区段洲岛伏龙洲,左图拍摄于2006年2月,右图拍摄于2021年11月。

  


  图④:桂林市阳朔县兴坪古镇大河背村的对比图片,左图拍摄于2006年11月,右图拍摄于2021年6月。(图片来源: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自然资源广西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新华全媒发布)

  □本报记者黄月波 李思静

  桂林变绿了!

  逐渐感受到桂林“色”变的,当然是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但最直观“看”到桂林“色”变的,却是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自然资源广西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专家们。日前,他们发布了几组分别拍摄于2006年和2021年的卫星遥感图,通过比对直接得出了桂林变绿的结论。

  这些不同年份拍摄于同一地点的照片告诉我们,蓬勃的绿意已经治愈了曾经的荒芜。

  拍摄所跨越的时间更让我们读懂,桂林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绿色发展的智慧和决心。

  变“白”为绿

  ——村民毛智陆说:“绿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银山。”

  毛智陆曾认为,靠山吃山,采石头卖石头是理所应当的。

  “不仅能把山‘搬’走腾出土地,还能赚钱,当时村里的劳动力都来采石。”

  毛智陆工作过的采石场就在家门口——雁山区大埠乡暗嵅村,这一带也是漓江风景名胜区。

  采石,为很多像毛智陆一样的矿工家庭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也一度成为一些地方很重视的产业。但时间暴露了长期粗放式露天开采的恶果:山体裸露、扬尘弥漫、寸草不生。

  “基本上晴天都会放炮,村子飘着白色烟尘。”毛智陆指着如今已经复绿的石山告诉记者,原来山上都是白灰色的,后来修复的时候,靠人力把泥土背上去才能种树。

  石山滥采,也导致当地水土流失严重。当时,村子的地下河水洞就曾被沙石堵塞,村里本就稀少的耕地在汛期经常遭受内涝。

  采石带来的经济收入,并没有让村民们的生活过得更舒心些。

  2015年,卫星视角下的暗嵅采石场,像一片长在绿色皮肤上的白色溃疡,深深刺痛了我们的视觉神经。

  而这样的采石矿,在当时全桂林范围内有190多座,其中,有近20座在漓江风景名胜区内。

  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原总工程师俞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漓江流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稀薄、植被生长不易,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难度很大。

  意识到生态危机,桂林人时不我待地打响了一场“青山绿水保卫战”。

  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6年底,桂林以雷霆手段关停采石场超过110家,漓江流域内所有采石场全部关停,并以“一场一策”的办法,对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以及桂磨公路旅游通道周边21个采石场开展生态修复复绿工作。

  持续的努力,长效的管理,让点点绿意逐渐在“秃山白山”上萌现。

  2021年,卫星再次扫视暗崴村,人们惊喜地从扫描图上发现——“溃疡”痊愈、青山再现!

  “这里曾经20年没见过大的飞鸟,但现在它们都飞回来了。”毛智陆为今天的花香鸟语感到欣喜。

  一同回来的,还有石山上的草木和络绎不绝踏青徒步的游人。不再担心内涝的村民开始收获种植果树的喜悦,招待客人的农家乐也开起来了。复绿的石山,俨然成了新的“金山银山”。

  当地的人们也由此收获一个经验:一个地方的发展理念必须紧跟时代要求、紧贴人民需求。

  如今的毛智陆,这位曾经的矿工有了两个新身份:暗嵅村的生态管护员和村干部。

  曾经历过的失去,让他比别人更懂得重新获得的可贵。

  在毛智陆的设想里,村里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能吸引游客来游玩赏花,石山对面的一方草坪水塘很适合开辟成露营地,当地传统而独特的泼水灌溉可以开发成亲子体验游……

  最近,他参加了乡里组织的直播培训班,简单的一次尝试就收获了过万观众,他准备让村里的年轻人都加入进来。

  “到时候,村里原生态的农产品还会愁销路吗?”

  变“黄”为绿

  ——岛民黄岗说:“‘青山碧水,伏龙卧波’的家园回来了。”

  算上今年,伏龙洲“岛民”黄岗已经上岸5年。

  但他仍喜欢不时地从安置小区回到漓江边的“老家”看看。他的家族在岛上有记载可循的就有6代,那些不为外人知晓的洲岛纪事、草木、土石,都是他从小耳熟能详的。没有人比他更懂、更深爱这座洲岛。

  过去,黄岗和大部分洲岛居民一样,在岛上经营了一家鱼餐馆。滨江的美景,为他带来每年超过10万元的收入。

  洲岛是慷概的,但漓江却因此被消耗着。

  据黄岗回忆,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餐馆厨房的污水直排漓江;有些服务员图方便,直接把剩菜剩饭倒进江里……

  当时的市区段十里漓江岸,鱼餐馆密布。有更甚者,为了建鱼餐馆砍伐洲岛原生树木、硬化漓江沿岸土地,有的还在江边开设鸡鸭养殖场、搭建简易旱厕,在河堤上堆“垃圾山”,以致每次漓江涨水,旱厕里的粪便和垃圾都漂入漓江。

  2014年,执法人员沿叠彩区南洲大桥往下一路摸排,经蚂蟥洲、伏龙洲至瓦窑船厂,再经磨盘山大桥、竹江码头至草坪回族乡,鱼餐馆数量超过100家。

  这些餐馆富了小部分人,却透支了漓江生态。

  当时就有专家警告,长此以往,漓江水体的自净能力将遭到严重破坏,漓江水质会“变坏”。

  还是在那场“青山绿水保卫战”之后。

  桂林市委、市政府投入近百亿元,依法取缔漓江、伏龙洲、蚂蟥洲、南洲、大洲上严重的水体污染源,迁移漓江城市段全部住家船,清理漓江干流城市段、桃花江等水域网箱养鱼……

  2018年,伏龙洲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开工。经过水环境综合治理,绿地、湿地以及植被修复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伏龙洲段流域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

  2021年,蚂蟥洲、大小洲的生态修复一期工程也顺利开工。项目完成后,将永久解决洲岛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切实改善洲岛的综合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全面提升漓江岸线景观品质。

  同年拍摄的卫星图显示,訾洲、伏龙洲、蚂蟥洲已然郁郁葱葱,不复15年前的“黄褐斑”模样。

  “重拳治乱、全力治水、综合治山、改革治本”这剂“四治”猛药,疗效显著。

  就在不久前,黄岗受邀上岛参观修复成果。看到“青山碧水,伏龙卧波”的家园回来了,老人很是高兴。现在,老人很乐意分享漓江洲岛的往事,他希望,这些故事始终能作为桂林靓丽风景的一部分存在。

  变“荒”为绿

  ——筏工秦升说:“终于端稳了金饭碗。”

  秦升觉得自己现在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筏工。

  秦升的家在阳朔县兴坪镇渔村村委大河背村。每天和父亲撑着竹筏在漓江上捕鱼捉虾,与享誉世界的漓江景点“黄布倒影”和“九马画山”朝夕相处,是他对童年最快乐的记忆。

  如今,他接过父亲的竹篙当起了漓江筏工,为络绎不绝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每当竹筏行至黄布倒影的最佳拍摄点,秦升就会提醒游客拿出20元人民币拍照打卡。他说,再没有比从人民币上看到自己家乡美丽风光更让人自豪的事了。

  时光倒流,大河背村人曾经守着这样一方秀丽山水,却端不好手里的“金饭碗”。

  在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的那些年,村民们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可碍于土地有限,怎么种都填不饱肚子。

  看到别的地方开农家乐赚钱,村民们也想借对岸兴坪码头的游客潮发家致富,一时间村里尽是各种违章搭建,垃圾污水遍地。一到汛期,村边河滩泥泞不堪、恶臭阵阵。

  2006年11月,卫星扫过大河背村的照片显示,这座三面环漓江、本来坐拥绿水青山优质资源的村庄,河床裸露、江滩荒芜……

  沿岸的村庄如果都这样,漓江难言秀美。

  2019年,转机到来。自治区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启动实施桂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项目,这其中也包括了位于大河背村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工程(二期)渔村渔业队修复项目。

  在统筹进行的岸线修复、景观美化、污水治理、防洪建设之后,大河背村漓江岸线修复450米,面积达15638平方米。在保持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完整性的同时,也保持了自然生态的原生性。

  这样的生态修复,很快就带来一组惊人的数字。

  2019年,大河背村接待游客数量仅为14万人次。生态修复后的第二年,即使是受疫情影响,其旅游接待人数还是翻了一倍有余。而在整个桂林,像大河背村这样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有580个,超过146万人从中获益。

  眼下,尝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甜头的大河背村村民对发展旅游有了更长远的规划:村里成立了一个旅游公司,将观光车、民宿、农家乐都纳入统一管理,统一收费,制定服务标准,落实安全管理和服务人员,一切都要规范起来;村里的土地也要统一规划,发展休闲农业游,让村里的旅游产品更丰富……

  这一次,村民们终于端稳了手里的“金饭碗”。

  让绿色成为永恒

  ——总书记说:“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

  十多年时间跨度的卫星照片比对,让我们看到桂林的一次美好“色变”。

  而这样的“色变”只是起点,并非终点。

  “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漓江的厚爱、对桂林的殷切嘱托,也为桂林人持之以恒的“绿水青山保卫战”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护漓江,兹事体大。桂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擦亮“桂林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的使命。

  力度空前的生态环境整治举措,焕发了漓江的青春态。

  2019年,为进一步推进漓江系统生态修复,桂林市编制了《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方案(2019-2025年)》,预算总投资918.8亿元,重点实施漓江综合治理、漓江生态保护、漓江生态修复、城市生态提升、产业生态提升及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重点支撑六大工程,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今天,当我们遥望石山——漓江流域136万平方米山体得到修复。

  我们俯瞰漓江——沿江洲岛、湿地、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修复面积近20万平方米,漓江“颜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后,漓江必将报之以琼瑶——以漓江百里生态旅游示范带为引领,辐射带动全市旅游业的发展,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农家乐、民宿、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让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而随着乡村振兴引擎点燃而逐渐形成的“全景旅游、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民生发展新局面,让桂林的“色变”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漓江两岸生态环境、绿色产业、民生福祉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共赢,是桂林人正在走着的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

  桂林“色变”,在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同时,也展示着绿色发展和以人民为本理念带来的社会巨变。

  审视过去,桂林人得到明悟:绿色发展才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

  展望未来,桂林人开始期待:下一个十年轮回,卫星“天眼”下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又会有怎样美丽的色变?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