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纪丨储存在罐头里的桂林记忆

来源: 桂林晚报 2022-05-29 10:12:43 我来说说 阅读

  在桂林众多的老工业产品中,许多产品曾被赋予“奢侈”的标签,此前写过的桂林芳香厂的香精、香料,桂林漓江厂和无线电厂生产的收录机等,这些产品在今天看来非常普通,甚至过时,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只有少数人或者特殊时期才能拥有的东西。

  国营桂林罐头食品厂(以下简称“桂林罐头厂”)的罐头也是这样。这个从国外传入、自带“洋血统”的东西在许多“70后”“80后”的记忆里,是小时候逢年过节甚至生病时,才能享受到的慰问佳品。

  从建厂到正式投产间隔15年

  如果不是因为那时罐头“奢侈”,或许桂林罐头厂的正式投产要早个十几年。

  1965年,国家轻工部分给广西一套匈牙利产蕃茄酱双效浓缩自动生产线,桂林有关领导得知此事后便积极地向上级争取,希望将该设备引到桂林,建立罐头厂。

  最初,上头对这件事给予了支持,轻工业部综合计划司批准投资了84万元人民币,并选在桂林黑山苗圃附近建厂。

  场地都选好了,可是水源问题却迟迟没有解决,而工厂新宿舍的建设始终缺乏资金20万元左右。当时正值“三线建设”,桂林工业大上马,整个桂林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过去生产汽水的车间。

  要知道,此时距离“三年大饥荒”才过去没几年。一家老小要吃饭,哥哥姐姐还要读书,与这些刚需相比,小妹穿新衣的愿望只能放一放,这是那个年代千万个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写照,也是当时整个桂林工业大家庭的真实写照。

  最后,在市轻工业局建议下,建设罐头厂一事先放一放,与桂林饮料厂(后来改为桂林酿酒总厂,如今的“桂林三花”)合地,属饮料厂的一个车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76年,桂林饮料厂因发展啤酒、果酒、三花酒,生产场地受到影响,于是桂林罐头厂的建设被再次提上议程。厂里建立临时筹备组,着手进行开辟罐头厂新址的工作。

  新址选在了桂林市东郊穿山脚下骖鸾路12号,东南面与市郊跃进、樟木乡相邻。参加建厂的拓荒者们来到这里时,这里杂草丛生,乱坟如砌。利用市里拨给的仅50万元的技术改造经费,他们开始从无到有地创建一个新的工厂。从设计到建成又花费了4年时间。

  1980年10月21日这天,机器设备完成搬迁安装,新厂正式试产一次成功,出产第一批糖水桔子罐头。从此,桂林罐头厂的罐头生产全面走向正轨,具备可年生产罐头3000吨的能力,商标为“象山牌”。

  距离1965年过去了整整15年,桂林工业的“罐头小妹”才如愿穿上了这“奢侈”的新衣裳。

  “待业潮”里最先上岸的人

  1978年,我国执行改革开放,大批的“上山下乡”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加上每年毕业的高中生,我国出现了一次涉及几千万人的待业潮。

  工厂是那个年代人们择业的热门去向。当时全国基本还是分配就业,人人都想进厂,最好是能进国营大厂。但是要消化掉这激增的大批待业青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靠分配是分配不过来了,从这一时期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以招工统考的方式来选拔用人。

  


  工人们过去的洗手池。

  1980年,高中毕业的黄德林就是待业大军中的一员,这年桂林就举行了一次全市“统考大招工”。“当时报考哪一个厂都是自己决定,考试就是考语文、数学和政治。”黄德林看了一圈下来,发现各个厂的招收名额都不多,只有那么一个刚刚建成的新厂空位比较多,大概有100个名额招考。他觉得,这是一个之前大家都没听说过的新厂,名额又多,报它的话中标希望肯定比较大。“就报它,罐头厂。”

  考试那天,黄德林有点意外,100个名额的考试,考场来了1000多人,相当于十个人里面选一个,那场面与今天“万人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差不多。原本的底气瞬间没了大半。

  或许是时间过得太久,黄德林已经记不得当时的考试状态与具体经过,甚至记不得录取通知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达给他的。反正,他被录取了,成为了这家新罐头厂的一员。在那一波待业潮里,他成为了最先上岸的那一批人。

  桔子成熟时,就是厂里最忙的时候

  上世纪80年代的桂林还没有“柑橘大市”的头衔,柑橘种植不具规模,而桂林罐头厂主打的产品是桔子、马蹄、蘑菇罐头,其中,桔子罐头生产占比在一半以上。制作罐头用的桔子要开车去到柳州、湖南等地去拉。每年10月份是南方一带桔子成熟的季节,也是桂林罐头厂开始忙碌的季节。

  桔子熟了以后,接着马蹄熟,马蹄以后,蘑菇接着熟。新鲜蔬菜水果的保质期往往都不太长,所以罐头厂除了本厂职工,还需要雇佣上千名临时工,车间里不分昼夜地加班生产。有时候加班不过来,厂里还允许职工自由利用下班时间将马蹄带回家加工。

  


  桂林罐头厂的产品。

  削马蹄,讲究技巧,工人们有口诀,叫“两面三刀”,即一个马蹄拿起来削头削尾,然后上中下转三圈,一个马蹄就削得干干净净了。

  “削一斤马蹄可以拿一毛钱加工费,那时候一碗米粉才是八分钱。”初到罐头厂,成为学徒工,黄德林的工资是20元,上下班有厂车接送,效益好的时候月奖金有40元,比工资还高,削削马蹄什么的还有加班费。生产罐头用的农副产品具有季节性,忙完这一阵就不忙了,可以说是“做半年,耍半年”。当然,作为罐头厂的职工,每天都能接触到被大家视为“奢侈品”的罐头,回家跟亲戚朋友聊天都多了几分谈资。19岁的黄德林感觉到“这里的生活还是很舒服的”。

  罐头与饮料的“天赋双修”

  虽然职工的工作生活很“舒服”,但工厂的发展却开始出现危机。1982年到1985年的三年间,桂林罐头厂出现了连续的亏损。

  桂林罐头厂脱胎于饮料厂,除了罐头生产,原本的饮料生产也没有落下。1985年底,为了解决罐头厂的淡季生产,厂里投资100多万元引进安装了一套罗马尼亚汽水生产线。原本的汽水生产大部分时间靠人力,有了这条自动化生产线,汽水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罗马尼亚专家的指导下,创造了班产汽水61000瓶的最高纪录。

  


  旧时的广告页面。

  通过引进这一套罗马尼亚汽水生产线,桂林罐头厂在罐头生产淡季的时候,厂里就集中力量生产饮料。罐头与饮料的“天赋双修”,做到了淡季不淡,全年有生产任务,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尝到了“引进”的甜头,他们的眼光也放得更远,厂里此后又陆续从国外引进了蘑菇生产作业线、瑞士高频焊接罐生产线等一系列先进设备,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众多新品种,除传统的马蹄、桔子罐头以外,陆续开发了青刀豆、菠萝、蘑菇、时鲜素菜、玉米笋、清水竹笋、腐竹等多种罐头产品,汽水也有桔子、橙汁、巧克力、雪琳、梦思达、黑加伦、仙桃等十余个品种投入市场。

  1985~1989年,桂林罐头厂的产量、产值均稳步上升。生产的蘑菇罐头还获过全国评比第五名,桂花汽水、橙汁汽水、可乐都曾被评为区优质产品。

  随着产量扩大,罐头厂的罐头和汽水慢慢走进千家万户。盛夏时节,孩子们凑钱分享一瓶桔子汽水,或者吃上一口冰镇桔子罐头,成为一代桂林人童年时光里难以忘怀的珍贵片段。

  一次未完成的合作

  上世纪80年代末,“合资潮”来袭。罐头与汽水都是舶来品,作为这两款产品的主要生产厂,桂林罐头厂在这一轮的冲浪里自然是不会缺席。他们谈来的合作对象正是全球著名的食品与饮料厂商——美国百事可乐公司。

  其实,早些年桂林罐头厂和桂林饮料厂都自己研发生产过可乐,但是当时的人对可乐的接受程度不如其他汽水,加上产品的口味比不上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两家巨头,所以“本土可乐”基本卖不动,产量也上不去。罐头厂的可乐只做了一两年就停产了。

  


  罐头厂的产品是“象山牌”,故办公楼前建有这样一座迷你象山。

  1989年这一次罐头厂与美国百事谈合作,成立了桂林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最初设想是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桂林百事”,类似于客车厂与韩国大宇共同打造的“桂林大宇”。罐头厂划出了30亩地用于建设“桂林百事”的厂房。不过,后来在上级的综合考虑下,决定让“桂林百事”独立进驻,最终罐头厂与百事并没有实现合作生产桂林的“合资可乐”品牌。

  


  旧时厂房。

  1991年,厂房建好后,百事可乐饮料正式入驻桂林,本应该联姻的两个厂,就这样成为了骖鸾路上的邻居。“桂林百事”生产的可乐还叫百事可乐,而罐头厂则与可乐这个产品再次无缘。

  回望历史发展曲线,这一次未能完成的合作似乎成了罐头厂发展走向的一个分岔口。“桂林百事”入驻以后的发展持续走高,而罐头厂却开始面对接下来的“改制风暴”。

  一个罐头会过期,但是整个行业还在继续

  罐头的生产依赖两样主要原材料,一个是农副产品,一个是制作罐子用的马口铁。

  《广西通志》里记载,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开放,农副产品的价格放开,各类罐头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全广西用于制作罐头的马口铁国拨数量几经削减,到1992年后实行代理价进口,基本无平价马口铁供应,使罐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无法消化,1990年,一轻系统34个罐头厂,亏损25个,全行业生产处于极端困难之中。

  


  旧时厂房。

  此时的桂林除了桂林罐头厂,各个县还有不少罐头食品生产企业,大大小小大概30家,其中有半数都是国有企业,他们各自经历着这一轮洗礼。

  从1995年至1998年,桂林市罐头食品生产企业全面进入低潮期,全市年均罐头食品生产总产量在1万吨左右。

  1万吨是什么概念呢?往前数两年稍微景气一点的1993年,桂林罐头厂一个厂的年产量就是6000多吨,灵川罐头厂1.3万吨,荔浦罐头厂3.5万吨。1995年以后,全市所有厂一年加起来才大概1万吨,这与此前相比是少得可怜。

  虽然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是大家怎么也没想到最先扛不住的是行业“老大哥”——桂林罐头厂。

  1997年,36岁的黄德林下了岗。一夜之间,恍如隔世,他未曾想到,17年前这座罐头厂让他从“待业潮”里上了岸,17年后,却又从这里走向“下岗潮”。不仅他没想到,许多人都没想到。

  


  旧时厂房。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年后,桂林罐头厂宣告破产。这一罐存满记忆的“桂林罐头”将保质期限写在了1998年。同年,“桂林三金”将其收购,出资组建并更名为桂林金可保健品有限公司。桂林罐头厂从此消失在大众视野当中。

  可幸的是,一个罐头过期了,但是整个行业还在继续。经过一轮洗礼,桂林的罐头行业完成了进化。《桂林市志》记载,2001年,桂林罐头食品销售形势逐步好转,到2005年,桂林拥有罐头食品制造规模企业4家,荔浦罐头食品厂成为桂林最大的罐头食品生产企业。

  时至今日,桂林罐头产品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果蔬罐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去年1至5月,桂林出口果蔬罐头总计1500余万元,同比增长23%。

  来源丨记者苏展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