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村最有特色的寨墙
□本报记者刘健 实习生唐林鸿 文/摄
临桂区茶洞镇花岭村委褚村,这个名字对许多桂林人来说并不陌生。在网上也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个百年古村落的帖子,其中不乏游记、探古经历和心得分享。2017年,茶洞镇开始实施对褚村的开发,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在,褚村还能看到许多路标指示牌,只不过大多数已经破损;村里的农家乐也已名不副实,成了一个挂着“农家乐”牌子的普通民房。如今,花岭村委在褚村附近搞起了草莓种植,村民希望通过草莓采摘再引来游客。
古村落“流量经济”在褚村昙花一现,留下的除了一些残存的标识以外,还有村民对“流量”的需求和发展的渴望。“引流”失败后,像褚村这样的古村落是否该重新定位?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褚村,试图和当地政府、村民一同寻找答案。
古村落“流量经济”昙花一现
20个大棚,7亩草莓,前来游玩采摘的人时多时少,并不稳定。
“现在来我们这里采摘草莓的人最多的时候有几十个人,草莓的销路是不愁的。而且大家来采摘草莓,就会顺便去古村逛一逛,这样村里就有人气了。”花岭村支书、村委主任黄运华说,现在唯一让村民感到“担忧”的是草莓不够卖,也留不住游客。
在褚村,记者看到有十几家村民的房子上挂着农家乐招牌,但除了招牌以外,看不出一丝经营的痕迹。村子里还有大量旅游路线导引和介绍牌,有的被杂草簇拥,有的布满绿斑,甚至还有很多已经破损。
不难看出,褚村也曾经“红火”过。如今,村民发展草莓种植,首先考虑的也是怎样重拾古村“流量密码”。
“我们搞草莓种植,首先是想发展村集体经济。因为我们村地理位置并不算优越,所以大家觉得把古村和采摘结合起来也算是一个特色,只有这样村里的发展才有一点优势。我们也去大圩学习过,只不过村里的草莓量不大,褚村的发展还不能和大圩比。”黄运华说,之所以会去大圩学习,是因为2017年褚村也“火”过一段日子,但没持续多久就“凋零”了。
记者在网上查阅发现,2017年关于褚村的帖子很多,其中不乏游记、探古经历和心得分享。讨论最多的是褚村的“花海”,甚至有人不远千里前去“打卡”。不过2017年以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
“当时是真的火爆,我们村种了上百亩三角梅、格桑花等,高峰期每天有上千人来旅游,光是车子都有好几百辆,村里人做点小生意也能赚到钱。”谈到过去村里的火热情况,黄运华至今还略微有些兴奋。他告诉记者,村里的农家乐也是那时候开起来的,当时的生意都非常火爆。
“我家是村里最早开起农家乐的,最开始生意非常好,花盛期那几天每天营业额都有好几千块钱,后来开农家乐的人就越来越多。”村民褚盛强说,在当时,大家都寄希望于褚村能走出一条生态乡村旅游致富的道路。
古村开发“困难重重”
禇村是茶洞镇境内少数几个于宋代立村的古村落,距今几百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褚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村庄水源丰富,村内有古井,十多条巷道错落有致。在村内行走,记者看到,古村建筑虽没有雕梁画栋,但也古风严整,尤其是兴建于明嘉靖年间的褚村山寨石墙,规模宏大,在桂北乡村中并不多见。
村民告诉记者,褚村传统文化甚多,有彩调、清明会、村规民约、敬孝文化、石刻文化、宗祠文化等。
2017年1月23日,临桂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临桂区茶洞乡褚村一期古村落保护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上显示,褚村一期古村落保护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为:褚村内巷道修复5000米,褚村立面改造50000平方米,荷花塘水景20010平方米,古锥林休闲公园6670平方米,以及停车场、道路、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
“2016年到2017年期间,茶洞镇专门引进了企业专家来褚村进行过实地调研,想以古村落为核心,打造创意文化区、养生文化区、休闲体育区、绿色农业区、休闲度假区、休闲商业区及产业聚集物流区等七区,来确保褚村的可持续发展。”茶洞镇党委副书记李新说,当时镇里还聘请了桂林理工大学专家教授进行统一设计,制定出古村落的详细的风貌改造方案。
李新告诉记者,褚村离两江机场只有十公里,当时大家看中了机场“后花园”的优势,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和困难,褚村开发的势头放缓,以至于完全“停摆”了。这时候,村里已经建起了星级旅游公厕、褚村大桥和文化休闲广场,以及3个生态停车场。
“现在大家都不会住老房子,所以也不可能专门拿钱出来去保护和修缮老房子,就让它‘自生自灭’了。”黄运华告诉记者,之前开发古村,村里的古建筑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如今已经5个年头过去了,村里的部分老房子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
谈到褚村的保护和开发,李新表示,之前虽然打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时间过去了那么久,现在不仅资金上困难重重,发展方向也很不明确。
“过去褚村的产业结构单一化严重,依赖性较强,这个问题也将是今后发展褚村要注意的问题。其次,企图复制其他地方成功的经验,不去寻找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也肯定也不行。目前,褚村的开发牵涉到地方经济发展和古村落保护等问题,虽然意义重大,但困难重重。”李新说。
“阅读”村落文化 或能引发新的思考
“我之前去过褚村,像这样的村子在桂林很多,但大多数都埋没在乡下了,非常可惜。其实古镇旅游市场一直很稳定,随着乡村旅游量上升,大部分游客对古村落也都有兴趣,桂林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直活跃在桂林的旅游从业者小李告诉记者,他也经常会组织一些群友到古村落进行徒步。
诚然,桂林传统村落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广西传统村落最为集中、类型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区域。记者从住建部门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有138个中国传统村落,占全区近一半。按照建筑特色及传统文化类型而分,桂林的传统村落大致可分为红色文化、耕读文化、风景文化、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等多种类型。
记者了解到,桂林的古村落当中,和褚村有着相同困境的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古村已经“疏芜屋舍古风侵”,如果不加以重视,恐不容乐观。其实,每个古村落的兴盛和数百年的文化沉淀都有其必然属性,大部分传统村落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也许正是缺少了一点对自身文化特色的认识与思考。或许,当下应该回过头仔细“阅读”古村落文化,而不是急于“出摊”。
“我去过桂林不少古村落,大家都在尝试发展,但很多地方都有‘支摊儿’的心理,所以必然会有‘同质化’的毛病。”小李告诉记者,就他所见过的古村落均是销售一些旅游纪念品、手工艺产品等,旅游卖点都大同小异。久而久之,自然也会失去人气。
“我们也搜集到了褚村的文化、名人以及历史,现在也在考虑根据褚村的文化属性做文章,同时围绕这一方向,再深入打磨发展思路,探讨建设农业休闲观光和加快发展体验式旅游的可能性。”李新坦言,褚村发展的具体思路成形还要一个过程,目前当地政府也在尝试进行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