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民俗文化交流,应车田村驻村工作队之邀,近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代表性民间曲艺形式之一的桂林渔鼓,在自治区级传承人彭承红老师的带领下,桂林渔鼓天天唱艺术团走进车田苗乡,在乡公共文化传媒服务中心举办了2022年“桂林渔鼓″学习培训班 。
首先,彭老师给学员们讲授了桂林渔鼓的基本知识:桂林渔鼓是由道情发展而来的,俗话说"打渔鼓,唱道情",就是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是桂林市的地方传统说唱艺术,一定要用桂林方言演唱。而表演的道具也十分简单,渔鼓的主要道具就是渔鼓和花碟(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等)。渔鼓用竹筒制作,竹筒的一端用皮革等封口即可,花碟则更简单,就用大家平时就餐用的碟子和筷子。演唱时,左手抱渔鼓和执板,按节奏边唱边敲即可。演唱者原为1人多角,现发展为2人或多人说唱和表演。其曲调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高亢、明朗,南路柔和、深沉。
接着,彭老师以国家级传承人李蔚琛老师谱曲、填词的桂林渔鼓作品《中华文化永传扬 》为曲目,现场教授大家。从哼唱渔鼓最基本的曲调“唆唆唆拉哆哆瑞咪哆瑞咪发唆”开始、如何紧跟节奏,如何击打花碟(特别教大家练习击打力度)、如何熟悉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如何实现左右手的碟子和筷子的协调、如何在表演时相互配合,如何走台等,彭老师都一一悉心进行了指导。
正如黄忠秀站长所说:“通过学习渔鼓,发现这种说唱艺术与五排山歌从说唱内容、说唱形式、说唱曲调等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大家都是唱词短小精悍、方言叙事、通俗易懂,曲调朴实轻快又不失优雅,以多变的板式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同时说唱声情并茂,十分感人,深受群众喜爱和传唱。今后,我们要多多学习和交流,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起来,让苗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大家在《中华文化永传扬》和五排山歌《尼呐尼》相融的排练中使活动达到高潮。(通讯员: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