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位于桂林市漓江之滨,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曾经过此地,故得名。它由多级山地庭园组成,其间有山门、听涛阁、临江阁、钟亭、半山亭、还珠洞、千佛岩、珊瑚岩、试剑石等园林风景建筑和大铁钟、千人锅等文物古迹,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浑然融合,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楼阁,一般泛指楼房,在中国古代指多层建筑物。阁,指架空的楼。楼与阁在早期有区别。楼指重屋,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一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于主要位置。楼则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处于建筑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厢位置。后世楼阁二字互通,无严格区分,不过在建筑组群中给建筑物命名时,仍有保持这种区分原则的。
听涛阁,在伏波山阳东南石崖上,建于1964年,是依山贴崖而建的2层坡顶楼阁,用以接待、观景。(张金武摄)
古代楼阁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楼在战国时已出现。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汉代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历史上有些用于庋藏的建筑物也称阁,但不一定是高大的建筑。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如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古代楼阁多为木结构,有多种构架形式,如井干式、重屋式、平坐式、通柱式等。
伏波山作为桂林开发较早的风景名胜地,既是历代地方官员、文人墨客祭祀山川、登山畅饮、临水赋诗之所,又是佛僧道士们栖憩游弋之地,因而历代所建亭台楼阁、宫观寺宇甚多。
在伏波山南麓,傍山建有伏波楼,其址原为玉皇阁。玉皇阁位于伏波山南半山高处,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建。构筑布局壮观。它一进三开间,立铜铸圣像于内。阁两侧建二亭为翼,左称“迎碧亭”,右为“凌虚亭”。各三楹,并绕以赭槛。明代正德八年,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徐淮曾撰有《增建玉皇阁记碑》。相传伏波楼因纪念马援而得名。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他年及62岁,尚请命出征。
1986年秋,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张安治应桂林园林学会之邀,为伏波晚棹牌楼的四根主柱撰写了一副264字的《漓江长联》。联中有“高阁伏波,将军壮志堪钦”句,高阁指伏波楼、玉皇阁,将军指伏波将军马援。《漓江长联》具体内容如下 :
洪荒初辟,是群星殒落银河?是女娲补天遗石?千峰竞秀,八桂名城,象鼻低垂,静吸江心皓魄;金鸡对峙,争迎塔顶朝晖。繁花照影,嫔姬献建花桥。龙隐岩中,龙去尚存脊印。高阁伏波,将军壮志堪钦;晴岚叠彩,烈士坚贞不屈。画嶂神工,奔腾九骏。仙笛幽奇,惊游幻境魔宫。喜悟空棒在,净土鲸眠,琼林柱耸。探春行,芳洲自转,渔唱遥闻,青罗带绕。
清流未远,有众泉汇于苗岭,有史禄分水灵渠。万柳成荫,双湖近廓。风竹多姿,绿迷沙岸农家;杜鹃无价,红遍冈原牧野。朗月当头,揭帝射穿月窟。珠还洞口,珠圆正待人来。丰碑如海,俊杰挥毫历代;文苑生辉,词宗琢句还乡。老榕骨健,缠结丛虬。诗情绮丽,久泊兴坪阳朔。看阵雨虹悬,重霄鹰舞,古渡霞飞。寻胜处,莲蕊含娇,锦屏留梦,碧玉簪新。
伏波晚棹牌坊位于伏波山前,三开对称,黄琉璃瓦,仿古牌坊建筑,主体上方有楚图南书“伏波晚棹”四个大字匾额。
在北宋初期,伏波山曾沉寂了一段时间,嘉祐七年(1062年),经略安抚使吴及在伏波山北麓修建了蒙亭,才使其又恢复了生气,文人雅士们在这里游览、宴饮,好不热闹。转运史尚书李师中作《蒙亭记》,称斯建成,“景物来会,江山之胜,相与无际,凫鹭在水,或在于浔,中洲蒲莲,迤逦静深,岩壑沉沉,云气长阴”,对这一带的景色赞叹不已。绍圣元年(1096年),经略使胡宗回重修,并作《重修蒙亭记》,靖康元年(1126年)提点刑狱张洵、尚用之等五人至此,触景生情,作《蒙亭唱和诗》并摩崖上石。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广西经略安抚使、桂州知府程节在伏波山西北、八角塘北面建八桂堂(因程节曾手植8株桂树于此,故名),堂处桂林三大名山间,北枕叠彩山,东南西南倚伏波山、独秀峰,东傍漓江,偏离市街,是“岁时栽盍提醪,口箫腰鼓,以游遨燕赏为事”的好地方。作为一组建筑群,八桂堂前“缭以平湖,为菰蒲菡萏之境”。八角塘前,是“车骑乐舞”的广庭,左右建有迎曦楼、待月楼,塘中洲屿上有熙春台,水面上则是流桂泉、知鱼阁。流桂泉是供游人泛舟饮宴的地方,知鱼阁可凭栏观鱼,熙春台相当于跳舞厅,因高为台歌舞不休。八桂堂作为桂林历史上最早的一家旅游高级宾馆,游人众多,“为一时盛游之所”。南宋有影响的几部著作,如《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和文人题刻等都有记录。后王祖道、经略使范成大、方信孺相继开辟朝宗渠,渠水经由伏波山流入漓江。
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范成大在伏波山北临水处建癸水亭,在山西麓筑正夏堂。范成大以桂林有“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的古谚,取其意建亭水上,其《癸水亭落成诗》云:“天将福地巩严城,形胜山川表里明。旧说桂林无瘴气,今知漓水辟刀兵。云深铜柱边声乐,月冷珠池海面平。愿挽江流接河汉,为君直北洗材枪”。之后,刘克庄曾作《癸水亭观荷花诗》,曾宏正有《癸水亭诗》。正夏堂在伏波山西北面临水处。范成大《鹿鸣燕》诗序石刻中有“种桂正夏、进德二堂”句。今在伏波山北临水悬崖上,依旧可见“正夏堂”三个大字榜书石刻。伏波山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建筑,还有进德堂、观音阁、喜丰堂、所思亭、月光亭、迎碧亭、凌虚亭、玉皇阁、五云台阁、状元坊等。今天依然存在的有临江阁、听涛阁等。
站在临江阁,可欣赏漓江景色。夏日里,阁下江中便成了桂林市大型天然游泳池。临江阁周围翠竹成片,棕榈花卉点缀其间,优雅清净。在一张张石凳石椅上,常有棋手们两两对弈。
进入伏波山公园后,沿江过休息廊,穿临江回廊,过汲茗茶室,依崖而上,观大悲古洞,可达听涛阁。
听涛阁建于1964年,位于伏波山东南石崖上,是依山贴崖而建的两层坡顶楼阁,其相对高度30余米,阁通高约12米,建筑面积353平方米。
听涛阁立于长方形料石台基上,台高2.6米,长20米,深10余米;三面虎皮墙,东南两面通格扇木窗。底层高约3.5米,宽 20米,深10余米。二层大阳台挑出,视野开阔,凭窗可远眺尧山、七星诸峰,亦可俯视漓江流水、渔翁竹筏、晨泳漫游。室内后墙为天然峭壁,石纹如画。
听涛阁东南北三麓临江,春夏之际,可闻漓江惊涛拍岸之声,故名。现为游客休息、观景之处,在此品香茗,听江涛,纵目远望沙洲上白鹭飞舞,漓江上游船只自远处开来,真不知船上游人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自己也融入到了美景之中,正如清代诗人张宝所写的诗句:“奇石嵯峨古渡头,訾洲红叶桂林秋。洞中穿过高楼望,人在荆关画里游。”
解放前夕,伏波山风景、建筑大多已破败,或仅存遗址。解放后,对伏波山进行了整理,重建或新建了山门、癸水亭、听涛阁、临江阁、钟亭、聚味楼等。1979年建立伏波山公园,集山、水、洞、石、庭园、文物、楼阁于一体,成为桂林山水的一个缩影。
来源:区政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