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桂林北门城外不远,观音阁附近的大路上,有一座小石桥。这座小石桥,叫做朦胧桥,乃北郊进城之要道。
朦胧桥,初闻其名,便觉得极具诗情画意。朦胧,朦胧,有一种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缥缈、含蓄、凝练的意境美,带着一种“言不尽意”的古典韵味,让人浮想联翩。
朦胧桥绘图,出自1980年钟建星著《桂林山水传说》(廖丽平提供)
夜阑人静时,寂寂无人处,会不会有一个声音在低语:为何朦胧?朦胧桥,是桥朦胧,还是人朦胧,更甚还有雨朦朦,烟朦胧,雾朦胧,月朦胧,朦胧又朦胧。这座桥,就好像披上了一层轻纱,有几分玄之又玄的神秘,又似被云雾缭绕着,若隐若现中,桥竟熠熠生辉,格外动人心弦。余生也晚,此生与朦胧桥,不过神交罢了!
朦胧桥,建于何年何月,又因何消逝,无法考究。唯有明朝张鸣凤所著的桂林地方志《桂胜》中略有记载:
宋人于城北当道穿渠,使其流东接漓江,西入西湖,达于阳江,用补形胜之所不及。张仲宇《盛事记》云,王公祖道“洫子癸之流,以注辛戍,环城有水,如血脉之荣一身。遂闻之朝。故大观二年,准敕著令:壅隔新洫者,以盗决黄、汴二河堤防法坐之”。[其年,桂士得举者众。范公成大又复修之,具《劝驾诗序》中。方公信孺至,又为缮筑。然今湮塞已尽,土人至以朦胧桥呼之。近岁于桥旁掘得石记,其文曰:“嘉定 年 月提举河渠公务方信孺修复古渠,筑渠闸二,石堰一,灵溪之水大至,略城而西,达于阳江。董事者:昭州立山县尉丁似雄、边军统辖孙恢。迄工六旬,縻费万钱,因采范石湖诗,以朝宗名其志于石。嘉平月 日。”
这段史料说的是:宋代人在桂林城北的路中间挖掘了一条渠道,使其水流向东连接漓江,向西流入隐山西湖,并到达阳江,用来弥补山川胜迹还不如人意的地方。张仲宇《桂林盛事记》说,王公王祖道“洫子癸之流,以注辛戌,环城有水,如血脉之荣一身。遂闻之朝。故大观二年,准敕著令:壅隔新洫者,以盗决黄、汴二河堤防法坐之”。当年,桂州士子考中举人的有很多个。后来,范公范成大又重新修浚了朝宗渠,这件事全都记载在范成大写的《劝驾诗序》中。方公方信孺来到后,又对朝宗渠进行了修补建造。然而,如今朝宗渠已经完全堵塞了,当地人竞然以朦胧桥来称呼它。近年来在桥旁挖掘出一块石碑,碑上写有文字,碑文说:“嘉定 年 月提”。举河渠公务方信孺修复古渠,筑渠闸二,石堰一,灵溪之水大至,略城而西,达于阳江。董事者:昭州立山县尉丁似雄、边军统辖孙恢。迄工六旬,縻费万钱,因采范石湖诗,以朝宗名其志于石。嘉平月 日。”
由此得知,朦胧桥因朝宗渠已经完全堵塞而被当地人取名,桥边的石碑所载“嘉定”二字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可大致确定朦胧桥出现过的朝代。但是,毕竟没有其他史料佐证,不可尽信,仅供参考。
朦胧桥的由来,在民间也有一段极传奇动人的故事。
古时,北门城外的小石桥往北走不远,曾有座“迎官亭”,是旧时迎接来桂林的所谓“达官显贵”的地方。
有一年,有一位皇帝钦点的主考官来到桂林。这位主考官是翰林学士出身,自以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认为“南蛮之地”无名士,便十分自傲,谁也不放在眼里。到了“迎官亭”,他下了大轿,派头十足地接见了来迎接他的大小官员。大家对他的恭维,使得他更以为自己了不起,自比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休息了一会儿,这位主考官便上了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地准备进城。
差不多到小石桥的时候,人们看见一个白发银须的老渔翁,专心致志地端坐在石桥栏杆上钓鱼。大概是喧哗声惊动了这位老渔翁,他抬头看了一眼,仍然一动也不动地继续垂钓。于是前面开道的公差喝道:“主考大人来了,闲人速速回避!”
渔翁听了,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慢步走到轿前,拦住了轿子的去路,朗声说道:“哦,主考大人真的来了,听说主考大人的学问是最好的,不才这里有一副上联,万望大人对出下联,方显得您学问高深,方可服众。否则,岂能去考教他人!”
主考官心想:对对子不过是雕虫小技,我岂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乡下佬给比过去?于是他傲慢地翻翻眼皮说:“你出吧!”
渔翁一听,立即提起手里拿着的一串鱼,说道:“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鲇大口。”
主考官一听,仿佛当头挨了一棒,苦思冥想半天,毫无头绪,不由地恼羞成怒,喝令渔翁:“滚开!”又喝令公差们:“赶快走!”
一路上,主考官越想越气,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脸面居然被一个渔翁扫尽了,自己身为主考官,连副对子都对不出,不会被下面的人嘲笑吗?皇帝知道了,恐怕连官帽都保不住。他心里又气又急,突然一口气提不上来,不到衙门,竟急死在轿子里。
这时,一个小孩走过来说道:“这种对联,我们这里谁都知道!可以对‘三般有甲,龟圆鳖扁蟹双螯’,太容易了!”
人们为了嘲笑这位考官的头脑朦朦胧胧,肚里没有学问,于是便把这座桥叫做朦胧桥。
从此,来桂林的“达官贵人”总不敢由北门进城了。他们到了“迎官亭”,便走小路到虞山前面的漓江边,然后坐船到象鼻山起岸,由文昌门进城。他们怕经过朦胧桥了。这也难怪他们,因为那时的“达官贵人”,有几个是有真才实干的呀?
那么,这座神秘的朦胧桥又是何模样呢?
据说,朦胧桥是一座玉环似的单孔石拱桥,小巧玲珑,曲线优美柔和,置身桥上,清流可掬。北城门外,无外乎车马如龙,人流如潮,桥儿承载践踏,或步履匆匆,或步履轻盈,身上有数不清的一双双脚印,有长年风雨雪霜侵蚀的斑驳痕迹,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饱经着岁月沧桑,备尝世间凉热,想必桥上的石板早已被摩擦的清亮可鉴了吧!
倘若桥畔处再种植几棵杨柳,在泠泠水波中,树影、桥影相映成趣,更添雅致。不禁想到,古时与友人送别时,看城门深深,漓水悠悠,朦胧桥上,万般滋味无人诉。回转身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今,朦胧桥早已不复存在,仅有一点故事余音在缭绕。但它至今仍能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身居北门城外,孑然一身,不分寒暑,不分夜昼,把人们从彼岸迎来此岸,从此岸送往彼岸,走向山外,走向四方,连通着桂林人民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而它自己,却累弯了腰板,消逝在流光中,令人感叹不已……
来源:区政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