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富了!桂林乡村大变样

来源: 桂林晚报 2022-03-24 08:53:49 我来说说 阅读

  魏琦:一门心思带群众谋发展

  魏琦是由桂林市残疾人联合会派驻阳朔县葡萄镇杨梅岭村的第一书记。2021年4月刚到杨梅岭村时,他就感到身上的担子特别重。杨梅岭村是我市最后一批脱贫的村庄,目前有脱贫户120多户。群众过得好不好,能不能发展好产业,是他的心头大事。他深入调研,落实帮扶政策,修起了产业路,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让当地群众信心满满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魏琦上门向村民发宣传单,进行政策宣传。

  从葡萄镇开车到杨梅岭村需要经过一段盘山公路。一路上越到高处的地方,风光越好,远眺夕阳落霞,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到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美景,乡间小河九曲十八弯,碧绿如新的田园阡陌交错,当地人称这幅美景为“乌龙夕照”。大约20分钟后就到了杨梅岭村。

  这是一个大山中的村子,全村有12个自然村,2500多人,山地为主,可利用耕种土地少。近年来,村民都种植金桔。魏琦原本不懂农业,但来村里后他对金桔产业发展的了解、思考,常常让村民感到佩服。据他介绍,村里多以家庭小农户的方式种植,在种植技术、农资投入、果园管护上都不精,因此村里的金桔果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今年村里的头等大事就是提升金桔品质。连日来,魏琦和几个村干部跑了好几个乡镇,就是想去看看有哪些品种适合村里种。他说,因为种植的金桔卖不出好价格,村民对更换金桔品种很慎重。通过考察,他们对金宝乡的一个金桔品种比较感兴趣,打算请那里的种植户到村里进行实地指导。

  事实上,来到杨梅岭村后,魏琦就一直想方设法推动村里的产业发展。2021年他带头争取到资金,修建了小耀门、龙子背、小平里3条产业路;投入34.63万元开展杨梅岭村委小耀门村山塘排洪渠维修工程;投入101.73万元实施杨梅岭村委木佳坪至木蔸洞渠道维修工程。魏琦还特别关注困难群众,定期开展走访活动,帮助解决一些生活困难。秋季开学时,他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资助了村里5名困难学生共计14740元。他还帮助几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等。魏琦做的点点滴滴,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提起这个第一书记,大家都竖起大拇指。

  杨梅岭村虽偏僻,但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魏琦介绍,2021年杨梅岭古石城接待各级人员考察10多批次,时有游客来游览,古石城旅游项目已纳入上级部门重点打造的旅游项目,将成为杨梅岭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他将依托杨梅岭村的自然和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观光旅游、农业采摘等旅游项目,让村民也享受到发展旅游的红利。

  蒋玖成:带领村民闯出“转型”之路

  在阳朔县金宝乡阳朔垌村委椎木田村,提起蒋玖成,无人不知。他以一个普通农民近50岁创业的事迹也一直为村民所津津乐道。蒋玖成告诉记者,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红利,村里产业发展势头如雨后春笋一般,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其实已经落后了很多。

  蒋玖成展示刚采摘的金桔。

  “我家里以前的情况不算好,我主要是去外面打零工,一年只有几千元的收入。后来我看到村里很多人种植金桔赚到了一些钱,所以我也有了种植金桔的想法。但是我家里拿不出钱,最后借了两万块钱来投资。”蒋玖成说,2012年他决定回乡种植金桔时已经快50岁了,但他仍相信自己能闯出一番事业。

  借钱投资,又没有技术,蒋玖成的种植之路开始走得并不顺利。

  “我刚开始种了20亩金桔,但是不懂病虫害防治,管理不到位,前两年产的果子表皮都不光滑,所以价格不好。还好产量够高,最后总算没亏本。”蒋玖成说,他发现自己遇到的困难也是大多数村民遇到的困难,同时,他发现走“抱团取暖”这条路子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后,蒋玖成不断外出学习和查阅资料,逐渐掌握了种植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有了技术的“加持”,他的20亩金桔年产值达到30多万元。同时,他还联合17户农户于2015年组织成立了经济合作社。

  “我为什么要成立合作社呢?因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继续走以前的老路,我们的状况再过10年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蒋玖成说,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家商议决定,为了保证合作社能够高效地运作,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蒋玖成的主要工作就是外出学习先进的柑橘技术,然后学以致用传授给经济合作社的成员们,以保证大家种植出来的水果品质可以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在蒋玖成和成员们的精心钻研下,脆蜜金桔高空嫁接技术成为了这个经济合作社的特色柑橘种植技术。

  眼下正是金桔采摘的旺季,在阳朔垌村的田间地头,采摘队伍随处可见。如今,蒋玖成的合作社已有农户126户,其中有26户脱贫户,种植柑橘总面积达1800余亩,其中大约1000亩种植金桔、800余亩种植砂糖桔。

  “现在,平均每亩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9000多元,大大提高了大家的收入。”采访现场,有村民告诉记者。

  “我们的水果通过线上销售渠道卖到了全国各地,也有很多老板来村里收购。我认为我们村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所以我也在谋划注册商标和设计包装的事情。未来我们想走高端市场,做成品牌。”蒋玖成说。

  蒋玖成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逐渐把原先种植的金桔和砂糖桔品种替换成更能被市场接受的脆蜜桔,并开始尝试做绿色无公害产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杨海龙:回归创业 回报桑梓

  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创业的资源县学子杨海龙,因心中一直割舍不掉的故土情怀,于2014年5月回乡创业。当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021年6月他又加入资源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当年助力公司加工销售产品2000多万元,成为桂林乡村振兴的先锋之一。

  又拿到一份富硒香米大订单,杨海龙(中)笑得很开心。

  2014年5月,杨海龙联合志同道合的在外打拼的桂林游子,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回到桂林搭建了“京桂子回归创业平台”,助力家乡产业发展。2016年“京桂子”升级更名为“精归子创新工场”,并提出“走出去、带回来、创出去”理念。在桂林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精归子回归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起了有1000余人的在外精英游子人才信息数据库,孵化回归创业项目近30个,吸引中高端回归就业人才50人以上,并向桂林国家高新区推荐入驻优质企业15家。

  杨海龙感慨道:“回乡创业不仅要让情怀落地,更要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杨海龙于2021年6月回到家乡资源县,加入资源博盛优农产品有限公司,立志为家乡发展现代农业出力,带领父老乡亲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农业看似门槛很低,但其要承受许多煎熬和失败的痛苦!”杨海龙说。2021年6月公司拿到生产许可资质后,杨海龙便到资源富硒米主产地瓜里乡白竹村跟农户签约富硒米生产订单。但是刚开始并没有得到村民的信任,甚至还有人在背后冷嘲热讽:“是不是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回家来忽悠我们?!”2021年9月,一外地客商欲意向采购10万元农产品,杨海龙全部用现金先向农民采购。后因疫情管控,原料滞运2个月损失惨重。他默默承受了下来。

  由于受疫情影响,鲜有外地客商直接到瓜里乡收购富硒米。杨海龙审时度势,上门以高于农户自定批发价的价格用现金批量收购,村民终于被他为农户着想的真诚所感动。杨海龙通过公司专业的深加工平台和销售平台,将产品进行标准化加工后销到了全国各地,让瓜里乡的库存优质富硒米很快就销售一空。为帮助车田苗族乡车田村石山底屯销售村民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杨海龙与合作社合作,春节前一个月就帮助销售5000多公斤……一个个惠及群众的事实让村民不由对他刮目相看。

  杨海龙所在的公司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在贷款、打通优质农产品上行通道、公益宣传等方面,得到了桂林银行的大力支持。公司通过与当地专业合作社合作,已帮助106户村民实现小康梦。在2021年中国深圳(第七届)国际现代绿色农业博览会上,杨海龙所在公司参展的资源丹霞资味高山青钱柳、高山山茶油、富硒香米获得3个优质农产品金奖,他自己也先后当选为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桂林商会副秘书长、广西国际商会资源县商会会长、资源县工商联执委。

  “家乡的农业已经到了一个不破不立的阶段,我决心组织、团结更多‘新时代知识青年’,当好家乡农产品的‘代言人’,讲好资源故事,让‘回归创业,回报桑梓’成为现实!”杨海龙说。

  邓凯:因户施策的群众“解忧人”

  面对村里急需解决的难事,他主动作为去解决;面对发生重大变故的村民,他采用鼓励措施调动生产积极性;面对自身动力不足的村民家庭,他帮忙申请公益性岗位……雁山区雁山镇东立村的这位“90后”驻村第一书记邓凯,因户施策,助力乡村振兴,被当地群众热情地赞为“知心人”“解忧人”。

  近日,邓凯在村民家中了解种养情况。

  今年29岁的邓凯是湖南人,大学毕业后到雁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2021年4月,他接受组织选派,到雁山镇东立村担任第一书记。虽然也有几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是刚到东立村,对于如何开展工作,邓凯还是感觉“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为了了解情况,邓凯在两个多月里,把东立村的10个村民小组290户人家走了个遍,脱贫户更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

  没多久,邓凯就发现了当地群众的一个出行大难题。几年前,东立村旧桥被列为危桥,新建东立桥项目因种种原因施工停滞。东立桥是该村通往雁山镇的主通道,村民只能在枯水期从铺在河面浅水区的便道出行,汛期就必须绕道临桂六塘方向,要多走近半小时的路程才能到镇上。2021年5月,受强降雨影响,东立桥的便道被冲毁3次,给村民日常出行和农产品运输造成了极大的障碍。邓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方协调,争取到资金2万元,紧急修缮了另一条出村道路,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随后,邓凯和当地村委干部多方协调、主动作为,新桥修建事宜得到了雁山区、镇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得以恢复施工。2022年春节前夕,新东立桥正式通车。当地百姓谈起此事,忍不住夸奖邓凯“解决问题有两下子”。

  细心的邓凯还发现,夏季七八月份进入生产生活用电高峰期,村里却电压不稳,断电情况时有发生,家用电器使用和农业抽水灌溉受到极大影响。为此,邓凯两次向当地政府汇报,请求协调南方电网新建变压器保障村民用电。2022年开春,东立村新建变压器项目已开工,电压不稳的情况即将成为历史。

  除了主动作为解决村里存在的难题,邓凯还贴近群众,甘当他们的“知心人”和“解忧人”。

  2021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起始年,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但具体实施方面有些微调。邓凯看到产业政策有较明显的变化,便把相关文件和培训材料研读了5遍,清楚把握到不同类型脱贫户享受政策的差别,使政策得以精准落实,保障了脱贫户的切身利益。

  对于群众遇到的困难,邓凯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施策、早解决。脱贫户朱桂生有家庭成员患肠癌缺乏劳动力,生产作物也因受灾损失重;脱贫户葛四妵丈夫因病去世,家中有3个在校学生,缺乏劳动力且支出较大;不稳定脱贫户秦旺芳年事已高,其妻其子均患慢性病,儿媳学历低,因无小孩抚养、家庭支出较小被停止低保,这些都是邓凯在逐户摸排中掌握到的信息。邓凯与当地村委干部主动作为,把朱桂生和葛四妵户纳入监测,采用鼓励措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两户家庭均获得2021年满额产业奖补资金各5000元;邓凯跟镇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按照程序将秦旺芳户部分人员重新纳入低保范围,并帮忙申请公益性岗位。一件件暖心的实事,把群众的心拉近了,有事找第一书记邓凯也渐渐成了村民的习惯。

  来源丨桂林日报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