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近日,一位读者向本报反映,自己家的老人跟风购买保健品,一个月花掉了8万元,为此引发了一场家庭大战。老人与孩子各执一词,老人认为“我的钱我做主,到这把年纪,快乐和健康最重要”。孩子则认为,即便是老人的钱,也不能白白交了“智商税”。
如今“有钱有闲”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钱放在手上怎么花,成了一个问题。因老人盲目跟风、购物上瘾、冲动消费,导致代际关系紧张的新闻屡见报端。老年人的钱,自己做主有错吗?老年人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老人一个月花了8万块,我很心疼
讲述人:吴女士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我真的很难想象,我妈上个月花了8万块钱,这花钱的狠劲让我们这些小辈都咋舌。
买啥一个月能花8万?我问我妈,她神秘兮兮地拿出了一堆保健品,号称可以抗衰老、清血管、补充各种维生素等等,还有氧气、雾化器,林林总总。“我用了之后,这几天吃饭睡觉好多了,还是很有效的!”我告诉她,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没有疗效基本上都是心理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少看手机多锻炼、多交友。但我妈听不进去,对各种保健品深信不疑。我一说那是夸大疗效,是骗人的,她还说我不了解情况。
我家里,除了我还有一个弟弟。平常我们两姐弟都会轮流回家陪父母。虽然工作很忙,但一周基本保持回家一到两次的频率。我妈交友圈子挺广泛,每天活动也很多,按道理不存在因为孤独、缺乏陪伴而被销售人员洗脑的情况。
我从我弟弟口中得知,我妈的那几个好朋友基本上都是保健品的“重度爱好者”,经常会相约做理疗、购买各种保健品。有的保健品销售机构还靠各种优惠、赠送小礼品如鸡蛋、牛奶、油盐等吸引老年人储值。储值越多,享受的“权益”也就越多。
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老年人,为何在保健品上这么“下米”?我分析了一下,一个是年龄渐长,出于对衰老、疾病的本能恐惧,老年人希望生命质量更高些,因此寄希望于保健品;第二,由于老年人分辨力不高、易受推销洗脑和周围朋友相互影响,出现盲目跟风消费;第三,老年人手上普遍有点闲钱,不知道如何规划使用。
说实话,尽管我和弟弟收入还行,父母也有退休金,吃穿不愁,但一个月8万元的开销真不是小数目。并且,我们很担心这只是开始,随着花钱成为习惯,恐怕金额会越来越大。并且,花在保健品上的钱在我看来都属于“智商税”,我的确很不情愿看到我妈当冤大头。
可目前的情况是,明明知道保健品无效,我们谁也劝不动她心甘情愿往里面砸钱。说多了,大家难免争执,每每不欢而散。我妈还会义正词严地告诉我们:“我的钱,我做主。”但事实上,有一部分是我和弟弟给她养老的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母亲购买保健品,获得“心理安慰”,也并不是坏事,但我们担心的是,保健品质量良莠不齐,长期服用,会不会对身体反而有害无益?第二个就是,一旦家庭遭遇风险和不测,对于没有任何储蓄的母亲来说,能不能应对?
我想,我家的案例应该不是个别。眼下,不少年轻人都有同款困惑。真的很希望能够得到解答。
老人乱花钱的背后,或是心理、生理隐疾
在知乎上,有不少人有同样的疑问:长辈沉迷直播间购物,该劝阻吗?来问问题的,多半是家里有个爱乱花钱的长辈。“买买买”不再是年轻人的标签,老年人买起来的疯狂程度,不亚于年轻人。
市民黎女士称,自己家中的长辈没事就会点开直播,主播没说几句话,马上下单。刚开始是几天买一件小东西,现在是每天买几件小东西。东西虽然单价不贵,但累计起来一个月也达到了两三千元。同时,由于商品质量良莠不齐,许多廉价、粗制滥造的产品越囤越多,家里乱糟糟的。
老年人为什么按捺不住消费的冲动?广西丽沙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合伙创始人、心理咨询师舒畅分析,“买”的这个行为,折射了自我满足的需求,并且“买”这个行为是会成瘾的。以大部分喜欢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为例,他们多半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孩子优秀且不在身边,缺乏陪伴。对于老年人而言,钱不再是摆在需求的第一位,他们更在乎“被看见、被需要”。因此,当推销人员打着爱的幌子来关爱老年人,三天两头嘘寒问暖、送礼物,甚至叫他们“爸爸妈妈”,老年人就容易被感动,进而完成消费这个动作。
有的老年人,明明知道保健品并没有说的那么有用,但单纯出于对销售人员的喜欢,仍旧购买,帮助他们完成业绩。
舒畅补充说,老人的钱用不完,孩子又不需要他们的钱,甚至还给他们钱,这就导致老年人“有钱有闲”。他们拿着钱,也没有理性的思考,听谁说得好、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去,因此也造成了朋友之间互相跟风消费的现象。
而科学研究表明,“购物成瘾”真的是一种疾病,叫做“强迫购物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在购物过程中,体验到了满足感,即便意识到了不停花钱将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也无法自控。社交圈子小、生活不顺利、压力大、亲情支持缺乏的人,更容易发展为“买买买”不可自控。而女性发生“强迫购物症”的概率比男性高得多。
从生理上说,当老年人“买买买”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中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提示他们通过“买”来增强信心和幸福感。童年的情感剥夺、无法忍受的负面情绪、想要获得控制权、内心空虚、焦虑,都会导致老年人大手大脚花钱。
老年人如何正确与钱相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物质匮乏和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拥有财富少,人们更加珍惜手中有的东西。对于新添置物品,也是倍加斟酌,很少出现买了闲置的情况。
如今,商品唾手可得,欲望即时满足,人也陷入了“自我满足—享乐衰退”的怪圈。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这样。
老年人如何正确与钱相处?专家给出了几条建议。
首先,请意识到,物质带来的快感是短暂的。一旦拥有,幸福感和快乐马上就会消散,之后会更频繁地购买,想要的更多。但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所带来的快乐,却持久得多。因此,建议老年朋友们多参与体验,少以“拥有它”为最终目标。
其次,可以采取延迟付款、线下购物的方式来恢复消费理性。网购是一种相对无意识的购物,最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购买。采取线下购物、现金购物,在消费时,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能降低盲目购买行为的发生率。
再次,从法律上来说,如果钱是老人的,他们有权支配个人财产。但家人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大半辈子都在“省省省”中度过,走到晚年,孩子拉扯大了、房贷也供完了,手头上余钱多了,拿着钱也不知道干什么好。这时候,作为家人我们可以给予他们一些理财建议,帮助他们合理地分配财产。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退休了并不等于“高枕无忧”,疾病、衰老、家庭的变化,都需要老年人有一定储蓄来抵御风险。桂林银行理财专家建议说,老年人的存款,最好分为三份,分别是应急的钱、保命的钱还有闲钱。应急的钱一般占家庭资产的30%。这一部分要保证存下来,可以存活期,随时用随时取,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销,如伙食费、水电支出等;保命的钱,占手头上的钱的大部分比率。可以存银行、买正规的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等,以防突发疾病和一些意外的发生。剩下的就是一点余钱,可以用来自行安排,比如发展兴趣爱好、消费、投资等。
专家提醒,钱虽然不万能,但养老是一种刚需,需要未雨绸缪,也需要有计划地用钱。不少银行相关专家还建议,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因素,如果购买理财产品,期限不宜过长,最好是有高流动性,能够随时存取。年龄大的老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可以一年为期,因为年龄越大,风险越高。并且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并不是要追求“钱生钱”,更多的是用来为养老做打算,因此安全性的理财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专家们还提醒老年人朋友,在存款的时候,为了避免忘记存单和密码,最好名下不要有太多的存款凭证。最理想的状态是一张借记卡、一本定期存折,精简一些容易记得牢。同时,要坚信“天下无免费的午餐”。对于夸大其词的保健品,要做到不闻不问,更不要贪图“小恩小惠”上当受骗。要加强自我约束,如确实需要购买,做到多咨询相关部门或家人及子女,大家一起在消费前“把好脉”。同时要保管好消费凭证,以便事后维权。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老年人朋友多接受正规媒体的金融资讯,多参加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为老年人开设的讲座,得到更加专业化的帮助和指导。不要因为不法咨询的“小恩小惠”,集群去参加类诈骗的讲座。
心理咨询师舒畅则讲述了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一位女士一个月花4万元买衣服,下一个月就不停赚钱还信用卡。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位女士年幼的时候,她的父母在外工作,平时没有空照料她,回来的时候会给她买新衣服作为情感的慰藉。因此,在她年幼的经验中,就潜移默化地将“爱”等同于“新衣服”。因此,有能力以后她就经常买衣服来获得“爱”的体验。因此,舒畅建议,在老人“买买买”之余,可以和他们促膝长谈,想办法真正地走到他们内心里去看一看,了解老人花钱的动机是什么,而不是干涉他们花钱买东西这个行为。
延伸阅读
关于“理财”,苏轼这么说
说到“理财”,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词来源于西方经济社会。但实则不然,“理财”概念雏形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中:“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禁止百姓各种不合理的财产支出,合理地管理财物即为“理财”。
当年,苏东坡身陷“乌台诗案”,遭遇弹劾。含冤入狱一百多天后的苏东坡,被释放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与之前相比,这份工作收入微薄,生计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靠微薄的收入活下去呢?苏轼展现了他的理财才能。
在给妹夫秦观的《答秦太虚书》中,苏轼这么写道:“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由于收入有限,苏轼定了一个目标,每日开销不得超过150钱。每月第一日,就取4500钱,分为30份,悬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一份也就是150钱来生活用度。如果有盈余,就单独放出来,作为招待宾客的经费。同时,他还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垦荒地,自己躬耕,种下蔬菜自给自足。吃不完的还能够拿去市场上卖。就这样,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苏轼实现了开源节流,没有出现捉襟见肘的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