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湘江水畔桂北古村,看小小葡萄如何带动村庄致富

来源: 记住乡愁 2022-03-07 10:05:00 我来说说 阅读

  桂北古村 葡萄满园

  广西北部,湘江水滋养的一片丘陵地上,有一座种满葡萄的山村,南一村。

  在这里,有一片绵延千亩的葡萄棚。每年7月到10月收获季的时候,每天都能有数万斤的葡萄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这些年,仅靠葡萄产业一项,南一村创造的年产值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再加上旅游的开发,村子里人均年收入更是超过了3万元,人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不堕不屈 开拓家园

  南一村是一座有着九百多年历史的村庄。

  北宋时期,诗人王巩因直言敢谏被贬出京。随后,他带着家人沿湘江南下,来到了全州城外的黄龙湾一带。当时的黄龙湾一带人烟稀少,瘴气重重,但王巩却保持着“安患难不戚于怀”的达观心态,在此建起草舍、开垦耕地,开拓新的家园。

  他在湘浦庙之南建起了一座宅子,取名“南宅”。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形成的村庄也就被称为“南宅村”,这便是南一村的前身。

  困境中的王巩,不仅开拓出新的家园,还留下了“诵清扬烈”的祖训。此后的近千年里,王氏子弟无论是走出大山为官,还是在家务农,都始终铭记着祖上“为人清明,做事勇烈”的训诫。

  红色土地 鱼水情深

  这片土地,还曾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1934年11月27日,红军长征途中,为抢占湘江渡口,掩护主力部队渡过湘江,红一军团在南一村的脚山铺构筑起阻击防线。

  战斗打响前,红军部队就住在南一村附近。那段时间,战士们帮村民担水、劈柴。村民则捐出口粮,支持红军作战。

  战斗打响时,村民们则往返于村庄和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战士送水送饭。战斗结束后,不少村民追随红军参加革命,而留下的人则冒着风险,把受伤的红军战士保护起来。

  2019年9月,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在南一村落成,南一村由此成为“长征精神传承体验带”的一部分,人们纷纷来到这里,追寻红色记忆,感受和传承先辈们留在这里的长征精神。

  葡萄带富小山村

  南一村种植葡萄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

  历史上,村民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为生。后来为了摆脱贫困,人们种过柑橘,但以失败告终了。直到2000年,政府请来农业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南一村人认识到自家土地的优势,开始了葡萄的种植。

  为了解决前期投资的难题,政府还联系了农村信用社,为愿意种植葡萄的村民提供每亩5000元的专项低息贷款。得到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和资金的支持,南一村当年就有十多户村民率先种起了葡萄。

  村民王海荣家的两亩地,在当年就挣了14000多元。不仅还上了贷款,还净赚4000元。村民们看到了效果,也纷纷开始改种。几年间,南一村就有500多户村民种上了葡萄。

  公路修到家门口 葡萄运送不再愁

  葡萄种成了规模,但运输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村庄。

  村里那条三公里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车辆陷在泥里走不动,好好的葡萄也都给颠坏了。所以每逢天气不好,收购葡萄的商贩就会绕开南一村。

  眼看着熟透了的葡萄挂在藤上卖不了,村民们都很着急,日夜盼着公路能够修到家门口。直到国家启动了“村村通”工程,很快就把一条三公里长的村级公路修建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的运货难题。

  路修好了,不仅葡萄不愁卖,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随着来南一村玩的人越来越多,闲不住的村里人在打理葡萄园的同时,搞起了葡萄采摘、土特产销售,不少村民还开办了农家乐。

  如今,靠着葡萄种植和旅游产业,南一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3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今晚20:00,走进桂北古村南一村,看小小葡萄如何带富了小山村。

责任编辑:申蓉群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