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9年,我市在全区创造性地成批次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将一个个分散的家庭式的“盆景”连成一道道美丽风景,绘成一幅幅诗意般的画卷,为全市乡村振兴发展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新动能。截止到2021年年底,我市成功打造41个市级田园综合体,覆盖全市600多个村屯、30多万人,打造精品示范村200多个,与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相得益彰,成为我市展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窗口,创建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每一个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做到了“农村美、产业强、农民富”,提高了当地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成为了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香饽饽”。
●提升全域风貌 我们的家变美了
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位于羊角山下、遇龙河边,从十几年前,徐小送就在遇龙河上当筏工,每天都要载着游客游览遇龙河两岸的风光。当时,他就特别希望,如果能有游客走进他们村庄,让他们的村庄也热闹起来。
他的这个心愿,如今变成了现实。
前几年,阳朔县在遇龙河沿岸78.6平方公里范围建设“梦幻遇龙”田园综合体,涉及4个乡镇、13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2.2万人,徐小送的家——鸡窝渡村就在其中。
徐小送说,原来村里的道路不宽也不平整,还有不少废弃的猪圈、牛棚,环境不太好。在2019年7月,鸡窝渡投入资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整治,“村里的违法建筑、废弃栏圈拆了,一栋栋房屋也都换上了白墙灰瓦的‘外衣’,极具特色,房前屋后新建微花园、微果园、微庭院,污水管网也重新规划了。”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得到了鸡窝渡村全体村民的支持,大家为了建设美丽家园都出了力。徐小送和不少村民都让出了部分土地,村里的道路也进行了扩宽。
“走在村里,看到路边、房前屋后有花、有树,环境真的有了大变样,我们住着也舒适了很多。”徐小送说。
变美后的鸡窝渡村被评为阳朔县“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鸡窝渡村,为鸡窝渡村带来了发展的新生机。村里大力培育精品农业、养生度假、精品民宿等旅游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原住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竹筏漂流、民宿、农家乐、特色小吃、租车等成为热门就业选择。
“去年暑假,我最多一天可以划五六趟竹筏,每次竹筏经过我们村时,听到游客在称赞我们村美我心里就特别高兴。”徐小送说,以前是盼着游客来村里耍,但没有好环境来吸引他们,“如今我们村变好看了,他们也喜欢进来走走、看看,村里原来外出打工的人有不少也选择在家创业,搞农家乐了。”
看着一波波游客走进鸡窝渡村,徐小送也有了新想法,在平时做筏工之余,他也想在家里搞个农家乐,吃上家门口的旅游饭。
“村在园中、家在景中”,让桂林的乡村绿起来、美起来。在推进田园综合体进程中,我市创新田园综合体乡村风貌体系,总结探索出多种“田园综合体”创建模式,依托田园特色提升乡村风貌,布局建设生态宜居示范村,全面开展“三清三拆”,深入推进“三微”、“四化”、“五网”、“六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92%、84%,打造一批山清水秀生态美、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村貌清洁美、乡土文化灿烂美、安居乐业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丰富文化内涵 我们村更有吸引力了
保护挖掘传统古村落,留存原有村庄肌理,这也是我市田园综合体在创建改革时保留的“味道”。
前几天,记者来到位于永福县罗锦镇西北部的崇山村,这里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名居群。与常见的青瓦白墙的风格不一样,这里的古民居是硬山式、青砖灰瓦。记者了解到,这古名居群是由李氏家庭旧居,李氏宗族祠堂,及其它古民居20余座组成。李氏家族清朝年间迁至崇山村,其中,李熙垣之六子李吉寿一家五人均中举,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科”的美誉。
近年来,永福县“福寿田园”田园综合体以崇山古民居为核心,按照“一轴两链三区”格局规划田园综合体总体框架,强力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格局。
崇山村负责人莫红日告诉记者,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给他们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村子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环境脏乱差。“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后,对古民居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维护修缮,成立以村民为股东的农旅公司,完善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内容。”
特别在去年,村里开展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对沟渠进行清淤、修缮河堤、整治荒地,完善污水管等。
“我们可以打造秀美的田园风光,我们也要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莫红日说,“一门三进士”的“进士文化”是崇山村的文化底蕴,崇山村在田园综合体核心区,日前已完成大部分古民居的修缮工作和建设梅意荷花池、农事体验基地、休闲广场以及改造精品民宿、旅游接待中心等,并建立中小学农事体验教学基地。“我们设立了农耕文化研学基地,中小学生来到这里不仅能了解我们的‘进士文化’,也能进行果蔬采摘、稻田禾花鱼养殖捕捉等农事体验。”
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让崇山村名气也越来越大。“最多的时候一天会有近百人来我们这游玩。”莫红日说。
我市各县(市、区)在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时,创新文化传承方式。依托传统村落,因势造景,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有村庄肌理,并注重融入桂北民居特点;加大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历史建筑等保护和利用,通过古村落修复、博物馆、体验园等形式,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物化下来、展示出来,建设村史馆、打造文化墙,挖掘市级以上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多项,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更具乡愁、更有吸引力,形成桂林田园综合体的精髓。
张洋君在检查大棚火龙果的长势。 记者谭熙 摄
航拍的叠彩区漓江茂源奇珍异果田园综合体。 记者李凯 摄
激发发展活力 我们在桂林创造品牌
建设田园综合体,不仅要让农村更宜居,也要更宜业,通过创新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体系,推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田园综合体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引入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让田园综合体发展的“里子”更实。
记者来到位于叠彩区大河乡的“漓江茂源”田园综合体,一个个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这些大棚里不仅种植了不同品种的火龙果,还有正值采摘的奶油草莓,不少市民带着家人来此进行采摘体验。
据悉,“漓江茂源”田园综合体是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2021年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由茂源集团桂林荣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总规划面积约3800亩,规划为“5村一馆一中心”、“八园两点一基地”。
作为这一田园综合体项目的负责人,张洋君告诉记者,项目从2020年正式动工,一开始这里都是荒地,为了实现水果有机种植,他们大力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还搭起连片高标准温室大棚。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主要进行了产业填充,种植了500亩的大棚火龙果、300亩的大棚葡萄,以及200亩的露天特色水果,这里面包含了9大类水果。
前几天,张洋君才从四川回到桂林,他和同事挨个察看火龙果种植大棚内的情况。“我们去年2、3月份开始种植火龙果,通过合理使用加热设备,保证一年四季都有火龙果采摘。这也是我们这个田园综合体的特点,我们也要通过火龙果种植、加工,打造品牌。”
在葡萄种植大棚,通过合理布局,如今奶油草莓正当季,记者摘了一颗尝,味道香甜可口。张洋君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别看这草莓不是最好看的,但味道肯定是最好吃的,因为他们没有通过除草剂进行除草,而是采用人工除草,符合生态、有机、绿色的标准。
如今该田园综合体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连片农业标准大棚,这仅仅是项目一期的内容。“我们的规划是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因为桂林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我们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势,我们将在这里建设科技馆、旅游康养中心等,让市民、游客在进行水果采摘体验的同时,能留在这里休闲的时间更长点。”张洋君说,该项目建成后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价值,村民还可以以“劳动力+土地入股”的形式,获得土地流转金、门票分红、劳务收入、开设民宿、餐饮、超市、旅游纪念品销售等经营活动的收入。
“漓江茂源”田园综合体是我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缩影,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带动了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集聚,催生了休闲养生、观光创意农业等农村新业态。同时,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有效激活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农民“三权”,为桂林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价值释放、乡村振兴发展探索了新模式,集聚了新动能。
共享发展新成果 我们游玩有了很多新去处
从2019年到2021年,我市成功打造41个田园综合体,这些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消费热、农民富、品牌响的田园综合体打造形成了“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三产融合”的田园乡村发展新模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寄托乡愁的故园。
刚刚退休几个月的苏秋香就喜欢和朋友、家人一起到不同田园综合体中自带“美景滤镜”的村庄游玩,她给记者看了下她手机里、电脑上的照片,细数着每次游玩时的感受。
“好多网红打卡点我都是从朋友圈看到的。”苏秋香给记者看了一张她和朋友在“漓韵侨乡”田园综合体中的马家坊花海合影的照片。她说,以前对那一片比较熟悉的就是乌桕滩,马家坊那片都没去过,是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到那去玩的照片,成片的花海吸引了她,她就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赏花。“不去还真不知道,原来在市区周边还有这么好的一处赏花地,去年那边的绿道也修好了,和家人沿着绿道徒步,也很舒服。”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苏秋香到外地游玩的次数少了,她更多的是和朋友到市区周边游玩,不少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有了大变样的村庄成了她的选择。
探索推出田园乡村观光、农耕文明传承、农事活动体验、特色民宿等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我市在田园综合体创建区内培育发展个性化、特色化的乡村休闲旅游,“诗画龙脊”、“梦幻遇龙”等一批农旅融合特色田园综合体亮点纷呈。“壮族三月三”期间到秀峰区“诗意桃花湾”田园综合体听山歌、看傩舞,夏季到灵川县“桔红甘棠江”田园综合体中的九屋镇江头村赏荷感受“爱莲文化”,秋天到恭城“瑶韵柿乡” 田园综合体看成片红色的月柿,冬天到全州“康养大碧头”田园综合体泡温泉,体验以图、文物、非物质文化等形式展示的农耕文化……
去的地方多了,苏秋香的感受也很深,随着这几年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不少村庄的风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的颜值高了,风貌有了大提升,乡村的产业也有了发展,“农民宜居宜业,我们更宜游了。”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全面贯彻“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求,出台《田园综合体创建的指导意见(试行)》,建立8大制度体系和66条验收标准,形成田园综合体建设“桂林标准”。通过深化田园综合体创建改革,因地制宜、凸出特色,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依托主导农业产业、田园风光、乡村文化,引入农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农村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探索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乡村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乡村振兴新业态、新路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田园综合体呈现出既有统一元素、又各具特色的风景线,集中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带)。下一步,我市将重点打造“大美漓江”、“红色湘江”两个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记者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