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1丨工业振兴“开门红” 我们勇敢逐梦

来源: 桂林晚报 2022-02-07 08:58:29 我来说说 阅读

  回首2021年,桂林全面打响工业振兴攻坚硬仗,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澎湃激荡……在践行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上,桂林奋笔疾书,成绩斐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交出了“十四五”开门红的精彩答卷。

  桂林工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仍是内生动力。创新在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不熄引擎的同时,也成为众多桂林工业人勇于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近日,记者走进桂林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倾听他们的科学创新故事。

  创新激发动能

  助力广西医药产业发展

  “去年虽然疫情影响仍在,但三金药业经营指标逆势增长,系列主打产品的销售业绩均取得良好增长,超额完成年度经营指标”。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周艳林博士说,这些都得益于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效激发了发展新动能。

  

 

  周艳林在察看实验数据。

  作为坚守企业的研发人员,周艳林进入桂林三金药业已有25年,研究方向是中药制药。作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广西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广西医药产业人才小高地的核心技术骨干,他带领研发团队完成了复方罗汉果清肺糖浆、三金胶囊等5个国药准字号药品研制,获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主要参与研制的三金片是尿路感染中成药第一品牌,年销售超7亿元,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实现加拿大、新加坡等海外药品注册。

  春节前夕,记者到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周艳林正和同事们研究中药改良型新药。“广西中药民族药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历史文化底蕴,自治区、桂林市一系列引导政策扶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广西特色民族药发展。我们要抢抓大好时机,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发挥领头雁作用,为振兴广西医药产业贡献力量。”周艳林与同事们共勉。

  “研发需要长期坚持,因为它的商业价值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体现出来,需要科技人员不忘初心,而且要有坚定的信仰。”周艳林坦言,2015年下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查从严后,中药新药申请和审批的路异常艰难。到了2020年,国内中药新药研发环境明显改善,三金科研团队重点布局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制剂新药研究、三金片和西瓜霜系列品种持续技术升级的中药改良型新药研究,同时积极挖掘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经方验方及临床证明的院内制剂,围绕中成药治疗优势领域,开发具有临床价值的中药创新药。

  “今后团队将利用好桂林三金现有的研发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外名老中医专家团队及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发研究。我对贯彻落实公司制定的以中药产业为核心,以生物药及大健康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充满信心。”周艳林说。

  创新引领新跨越

  质量效益上台阶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终于完成投产,这是我2021年感到最高兴的事!”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骨干、项目经理童邦毅在总结全年工作时感慨道,公司创新引领新的跨越,实现质量和效益上了新台阶。

  

 

  童邦毅在工作中。

  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长期从事塑料薄膜拉伸机组等成套设备的设计研发,是国内薄膜拉伸装备研制的发源地。多年来,诸多“首台套”薄膜拉伸设备均来自这里,很大程度上替代进口设备,为国家节省了外汇,为国内客户带来实惠。

  拉膜机组是塑料机械中最为复杂的设备,由于技术壁垒极高,设备市场长期被国外供应商垄断。打破垄断,激励创新,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成了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的共识。

  “在这工作了十多年,我切实感受到了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童邦毅说,从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骨干,他见证了国产宽幅、高速生产线的发展历程,参与了1.6米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的设计、安装等工作。

  近年来,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成了双向拉伸薄膜工程中心,并依托中心建设了一条多功能试验线,结合公司多年积淀的拉膜经验进行技术攻坚克难,着力解决了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处理服务平台建设、生产线智能控制、故障实时监测诊断等新技术的应用。此外,该公司还在现今最火的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薄膜上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基本掌握双向拉伸聚乳酸薄膜的关键工艺参数,并实现聚乳酸薄膜的连续化生产。

  桂林电科院建设的1.6米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代表国产亚胺设备最高水平,吸引国内外众多客户青睐。2020年10月,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国风塑业签订2条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童邦毅担任项目经理,项目于2021年12月底完成投产,并在投产之前再次签订2条生产线合同。

  “这些合作的成功离不开持续的创新,针对国内亚胺薄膜表面粉尘问题,桂林电科院新建一条高温试验线,开发高温滚动链铗装置,拟从源头解决粉尘问题。这些持续的研发投入,去年为电科院带来3.5亿的新签合同额。”童邦毅说。

  创新驱动发展

  打破垄断走向世界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忆琳正与同事讨论全钢子午线轮胎胎圈全自动生产线的迭代升级问题。中化桂林工程公司作为我国橡胶机械高端装备最大的研发和制造商之一,承担了国内外大多数大型轮胎工厂的工程服务,拥有20余项“中国第一”的自主核心研发技术和产品,2021年度全球橡胶机械企业排名第11位,橡胶冷喂料挤出机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橡胶挤出机广泛用于轮胎生产企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曾常年被国外企业垄断。随着我国对自主研发的重视,包括中化桂林工程公司在内的企业,逐渐成长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挤出机械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企业。

  陈忆琳工作了16年,见证了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破垄断走向世界的历程。

  

 

  陈忆琳与同事探讨设计图案。

  “生产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的三复合、四复合、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宽幅胶片挤出生产线等轮胎专用加工装备,在以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生产,我们被人家牵着鼻子走。”陈忆琳说,为打破国际垄断,公司经过不懈努力,研究团队研发的“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研制”等项目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装备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缺,为国内外轮胎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更优选择。

  “守得住寂寞才能迎得来繁华!”作为研发团队中的一员,陈忆琳深知研发的艰辛。每一项产品出来,从交流、测试,到最后方案的确定可能会有上百次的一个技术讨论,然后一系列包括到设计阶段装配、出厂的调试,到最后交付,整个流程研发人员都要参与其中。

  而最让陈忆琳感到骄傲的是,2021年公司成功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认定,这是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确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的又一个国家级创新荣誉。

  陈忆琳说:“我将与团队一起,持续深化改革、自主创新、锐意进取,不断促进橡胶机械装备业品质升级,持续引领行业高端和绿色发展。”

  创新创造价值

  青春在奉献中绽放

  日前,记者在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见到杨结春时,他正在电脑上将研发的产品对照设计图纸做仿真实验。今年36岁的杨结春是高级工程师、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主管,在企业发展中,他把“研发设计一流的产品”奉为真理。

  

 

  杨结春在核验产品。

  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电力电容器行业唯一可以全面进行介质材料的理化和电气性能组合应用性能研究的研究基地。目前企业拥有3条专业的电力电容器生产线——全膜电容器生产线、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生产线、金属化膜电容器生产线。企业产品系列达26个,规格型号上千种,年生产力达到2500万千瓦。

  2009年,杨结春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该公司从事电容器的研发设计。工作中,他发现双塔结构的110kV并联电容器装置占地面积较大,经济性较差,于是带领团队研制单塔结构的110kV并联电容器装置,通过对电容器装置的各项技术性能进行设计分析、计算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110kV并联电容器装置采用单塔结构经济技术性能更好,这一研制成果被国家电网公司首次成功应用到了1000kV特高压工程项目上。

  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参与了我国第一条500kV,第一条750kV,第一条1000kV的超、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参与我国第一条±500kV第一条±800kV超、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为我国的超、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么多的工程我们没有一个产品出过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的产品技术和质量过硬。”杨结春说。

  杨结春告诉记者,现在特高压已经到±1100kV,基本上再往上突破电压等级的话可能就比较困难。目前公司正往柔性输电、电力电子方面研发,力争成为一个在柔性输电、绿色能源并网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

  杨结春说:“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我将与公司的研发团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邱浩)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